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抱鸡竹

草鞋发黄怎么办小窍门打草鞋并诗

2025-10-28 来源:李子资讯

打草鞋

草鞋古时候称为芒鞋,也叫草履,字典上的解释是“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鞋子”。

“打草鞋”是我们文溪乡的方言,就是编织草鞋的意思。

过去,草鞋可是我们生活与劳动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用品,尤其是农民。虽然有的农民在劳动中可以不穿草鞋,比如蒋家村就有一个叫“书猛猛”的,一生基本不穿草鞋,一双赤脚板穿山过岭如履平地,还可以打赤膊背杉毛叶,但那总是极少数。

农民穿的草鞋一般都是自己织的。他们的技术有好歹,速度有快慢,质量有高低,少的一天织三四双 ,一般的织五六双,最快的可织十一二双。文溪村有一次老了一个人,第二天要出葬,一十六个丧夫要一十六双草鞋,都管要谌东生去织,他一个晚上就织好了。不过“是快有三毛”,文溪也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织草鞋只图快,织一只往门角里丢,织一只往门角里丢,到了晚上不知织了多少双,他一钉耙挖出来,发现被鸡啄烂了三四双。

织草鞋先要备料。文溪乡的农民织草鞋的原料主要是稻草,尤其是糯米草最佳,因为糯米草韧性好,杆子长。稻草不能淋雨,要专门挑回来晾晒,晒得焦干的,白白的,如果淋了雨的稻草就会变黄变脆。

织草鞋的时间主要是冬闲的雨雪天气,勤劳的人家都要在冬天织好来年穿的草鞋,说是“闲时办出急时用”,免得到了春夏农忙季节“急时抱佛脚”。他们把织好的草鞋挂在火坑的板壁上,熏得扬尘火辣。据说旧时婚姻,有好多父亲带着女儿到男家去“看人家”,板壁上的草鞋挂得多不多,也是考察内容之一,因为从中可以看出这户人家是否勤劳。

织草鞋的第一道程序是备草,把稻草一支一支用手指进行梳理,把冒得用的烂穰子梳掉,再把梳理好的草一支一支集中成一大把——大致可以织一两双草鞋。然后把草放在石(木)墩上,用一个木槌子用力捶,把稻草捶得像麻一样。每到这个时候,走进村子里,到处可以听到“梆梆梆梆”的捶草声,打破了山村的沉寂。

第二道程序是搓赏,“赏”就是绳子,也叫索,由两股稻草织成,每股一般是两根稻草,一端放在屁股下固定,一端放在两只手里从左至右搓,搓得车车转,搓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拧成绳。不断的搓,不断地加草,因人而异,搓到自己的一π长(两手伸开的长度)就行了。一根赏织一只草鞋,一双草鞋要搓两根赏。

第三道程序是套赏,就是把一根赏相互“咬”成一个长条形的风筝形状,一端是周而复始的两个圆,也可变化成四条线,叫草鞋的纲绳。每条的长度也因人而异,是从龙拐(肘)到手尖长,一端是那条绳子的两条尾巴。

第四道程序是编织。地点一般在火坑里,用树蔸公烧起红炉猛火,暖洋洋的,常有老人老婆或孩子陪着,家长里短的说些闲话。编织草鞋要两个工具,一个是鞋耙子,它有两种样式,一种是自成体系,有一个三角形的木马;一种是耙子安上一个挂钩,要挂着长板凳的一头才能使用。两种形式的耙子一般都有七个齿,都是比拇指稍大的圆柱形,中间那根有四五寸长,其余六个长约二寸左右。另一个工具是腰格(钩),样子像牛轭子。后人根据草鞋耙子的特点,编成了谜语,叫“格公格,挂公挂,六个崽养一个伢”。开始编织时,安置好耙子,系好腰格,把“两条尾巴”绾在腰格上,把四条“纲绳”套在左右末尾的耙齿上,随着编织的进程,不断改变位置 ,相继套在第二、第三个耙齿上,草鞋快织成时则套在中间的那个长耙齿上面。

俗话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编织的过程首先用有油(一般是桐油)的布在纲绳上来回地擦几遍,使之光滑;接着是缠鼻子,要缠结实;然后是织板子(底),不断地把稻草搓成条,缠绕在纲绳子上,随心所出,逐步成型,勒紧;再在三指处弯前耳,在另一侧四指处弯后耳,离后耳四指处左右都弯坐耳。前耳三个,约四指高;后耳四个,约三指高;座耳每边两个,约三指高,比前后耳要粗壮。再织完最后的部分,槌子捶软,再勒紧。

最后是煞簪,煞完簪,把留下的纲绳穿到座耳里,就成了草鞋的后跟,到此,一只草鞋就织成了。到要穿的时候,再把鼻子前的“两根尾巴”在适当处搓成一根绳,加长,依次穿在前耳、后耳、坐耳里,这一步叫做“穿草鞋”,之后,就可以穿着行走了。

草鞋的种类有多种,按材料分有白板子,棕草鞋,烂片的草鞋,麻草鞋等;按形式与用途分,除上述的一般草鞋外,还有一种叫笼草鞋。

白板子就是用稻草织的草鞋,但也不是绝对化,如白板子的鼻子就常用棕条与烂布片子,后跟与脚掌处也伴织几股棕条与烂布片子,以增加草鞋的耐磨性。棕草鞋、烂片的草鞋、麻草鞋,他们的编织材料主要是棕片、烂布子和麻,不过也不是绝对化,如脚掌与后跟之间不受力的部分也用稻草。而且,用麻织草鞋的是少之又少,因为文溪地区麻的产量不多,比较珍贵,用它织草鞋是划不来的事;烂片的 草鞋也不多,那时的生活都相当困难,烂布片子也很值钱,要用它来补疤,贴鞋底,打壳子,都嫌不够,哪还有多余的用来打草鞋呢!用棕片织草鞋也不普遍,因为文溪虽然是山区,古话也说:“千棕万桐,子孙不穷。”但棕片的数量仍是有限,况且还要用它来织蓑衣,搓棕索,还可以卖钱用,你想那时只要卖掉几斤棕片就可以解决买油盐买针线缺钱的问题,谁又愿意拿大量的棕片来织草鞋啊!只有稻草,除了冬天喂牛,余下的基本是废物,用它织草鞋是废物利用,所以白板子草鞋就大行其道,虽然它的牢实程度不如棕草鞋和烂片的草鞋。打个比方,现在有的农民冬末春初是穿着深统套靴耕田,而过去的农民是打着赤脚耕田,冻得青红紫绿,有几个愿意舍弃鱼肉而吃豆腐呢,无可奈何者也。

笼草鞋的样式有多种,我们文溪乡的织法和一般草鞋大同小异,材料也主要是稻草,只是板子(鞋底)比一般草鞋宽一点,长一点。主要区别是弯耳,在离鼻子三指处弯一排耳,在脚掌处弯第二排耳,左右都弯,耳的只数可多到四个五个甚至六个,比一般草鞋的耳要高;离第二排耳适当的地方弯座耳,也可以多弯几个。穿笼草鞋的时间都在冬季,尤其是冰霜雨雪时期。清末民国时期,根本看不到套鞋,钉鞋和木屐也是稀罕物,穿着也不能上山劳动,更不能长途跋涉。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物资也很匮乏,买一双套鞋很不容易,有钱也很难买到。所以许多农民都继承传统穿笼草鞋,开始用棕片把脚包好,外边包一层笋壳叶,用一根带子扎牢,再在外面穿上笼草鞋,你还别说,草鞋底可以防滑,棕片可以保暖,笋壳叶可以防水,穿着的感觉是即舒服,又暖和,既可以上山劳动,也可以长途跋涉,甚至后来穿上了套鞋也觉得无法和笼草鞋比拟,所以,这笼草鞋也算得上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种古代文明的绝作。

附:打草鞋歌寒冬雨雪纷,突突捶草声。

稻草软如麻,巧手搓为绳。

鞋耙有七齿,腰格若弓形。

绳绳耙上挂,股股绕纲绳。

弯耳和缠鼻,煞簪成后跟。

草鞋本无样,边打边象形。

灿烂为文化,时空跨越长。

赳赳葛屐, 可以履霜。

青衣麻鞋, 老子周庄。

秦皇汉武, 魏晋隋唐。

王侯将相, 士农工商。

英雄草莽, 战士戎行。

红军长征, 草履步枪。

悠悠千古, 功德绵长。

平生多坎坷,有幸事农桑。

对此技亦精,日织五六双。

穿上真柔软,护脚保安康。

挑肩长跋涉,劳作穿林莽。

凛冽严霜日,可以履冰霜。

包棕套笋箨,暖和又舒畅。

进入新世纪,鞋业大兴旺。

人人著皮革,草履几消亡。

抚今当思昔,前事不能忘。

半个草鞋节,可以纪沧桑。

(图片来自网络)

读友杂志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商讯杂志社

汽车电器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