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音频插座

石起名兄妹枣城拾遗之石婆婆

2025-10-21 来源:李子资讯

鲁南地区的人大多都知道石婆婆的,许在村里某一个角落就那么孤零零立着一块石碑,你若走近观看会发现正面雕刻着一个不甚精美的人物雕像,这便是石婆婆了。

石婆婆来源自民间信仰,与道家似有渊源实则不然,其起源亦不可考,且民间艺术表达风格各异所见常有不同,一般多为一女子形象,头戴冠手执剑,另外又有武士形象者,身披盔甲,双手仗剑杵地。

石婆婆的来源有多个传说,其中鲁南地区有伏羲女娲说。传说伏羲女娲是对兄妹,每次遇到石婆婆时就给她送上一块烧饼,有一次,伏羲女娲刚走到石婆婆跟前,石婆婆说要让两兄妹到她嘴里来,随即石婆婆张开了大嘴,将二人吞入肚中。就在二人被吞入腹中顷刻间,大雨、洪水袭来,淹没了房屋、树木,世间一片汪洋。待雨停洪水退去之后,石婆婆张开了嘴把两兄妹放了出来。可是世上只剩下了两个人,石婆婆便让两兄妹结婚。因为是兄妹无法成婚,于是让两人一个上东山一个去西山,从山顶往下滚石磨,若是从石磨山顶滚下来像磨盘那样结合在一起便可以结为夫妻,反之则不行。后来两兄妹结为了夫妻,可是生育能力有限,两兄妹便开始用泥捏小人。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妇孺皆知。这里,是石婆婆救了伏羲女娲。这则传说,糅合了陆沉型故事主题和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主题,将石婆婆信仰与人类始祖神话联系一起,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信仰之渊源。

另外就是鲁班说。鲁班自从在灵山造磨出名以后名声大噪,跟他五湖四海的学生纷纷涌来学艺,但是山高路远徒弟难免想念自己的娘亲,于是鲁班让他们各自找一块石头,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刻出娘的形象,恭恭敬敬地供奉在自己床前。在这石娘的陪伴下,徒弟们学成出师后各人悄悄地背走了各人的“娘”。因为班门弟子个个心眼好,手艺巧,所以人们破解天下的难事,都让他们担当。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终于知道了这些年来是婆婆石保佑着班门弟子个个成才的。于是,乡亲们在灵山满山遍野地寻觅婆婆石,用大花轿抬来了婆婆石,安放在自己村口的大路旁,并三拜九叩,尊称“石婆婆”。天长日久,“石婆婆”成了百姓公认的“干娘”。一代一代,先人传留下来了“认干娘”的民间习俗。

这两个传说都与鲁南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山亭区伏里与峄城区红土埠传说即是伏羲女娲故里。另外我想石婆婆这类刻石与民间常见“泰山石敢当”石、“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石以及比较少见的道教符咒类刻石相类似,为祈禳之物。记得幼时我家后面也立有一块石婆婆,石头为一天然石碑,未经过任何的人工雕琢,外形就像一个人的半身像,每到春节临近邻居家的大娘就会给她烧香上供。

在枣庄地区人们就有认石婆婆做干娘的习俗,旧时若是谁家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多会四处打听坊间灵验神婆、神汉观香问事。而这类自小体弱多病多半会被归到“童子”序列,神婆点上香后根据香火燃烧的形状,香花的不同,以及所谓师父“临坛”的对话来判断。

“童子”十八岁之前是要还的,用“师傅的话说”他们是某某山、某某神、仙身边的各种“童子”,因犯错误被贬入凡间,这类“童子”多有夭折的风险所以要“还童子、送替身”,所以多数父母紧张之余便会和神婆约好时间,举行法事。

法事的过程也不甚繁琐,大概就是主家准备三牲五果贡品,香、烛、火纸、金、银纸箔、纸扎童子、五色丝线等物,仪式多在白天进行,而金银纸箔纸扎童子却要在深夜在十字路口焚烧。

这类仪式看似与道教祈禳法事相似,但却有极大不同,道士举行斋醮科仪过程极为复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五丈原用七星祈禳之法来续命,原文中如此写道:“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

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

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

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可见这类法事是需要专业的表文咒语祝词的。

而化解童子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认石婆婆做干娘,我认为这个做法与民间为孩子取名多用“狗蛋、铁柱、狗剩”其意相同,旧时医疗技术不好,再加上多数贫穷幼童营养不良,再有三灾六祸之事多有夭折。老子在《道德经》中亦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称孤、寡、不毂,…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由此说来取“贱名”倒也合乎常理,而认石婆婆做干娘则更是斩断因果之举。民间的认亲仪式倒也简单,由父母准备贡品,挑选一个好日子,当天父母领着孩子到石婆婆前,摆上供,点上香,烧上黄表纸,嘴里还要念叨些好言好语,同时让小孩跪下给石婆婆磕头,喊干娘,仪式也就算是成了,不过此后要连续拜三年。

我所见这类石刻年份最早约为隋唐时期,至于明清时期石刻倒是更多,在鲁南民俗中石婆婆与“石敢当”“太公石”“石碾”“石磨”等俨然成了农村的镇村神器。至今有些地方仍在每年正月初十过石头节,为了显示对石头神的敬重,正月初十这一天,人们规定石碾、石磨、石臼等这些石器是不能随意搬动的。

故老遗留下来的传说无不诉说着农耕社会人们的质朴,他们用最纯真的情感敬畏自然,敬畏信仰,敬畏生命。而今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却面临消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离殇,他们像是一个背影蹒跚的佝偻老汉,一颠一跛的渐行渐远……

科技经济市场官网

中国食品投稿

粘接

人人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