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视频插座

国外土豪养宝宝曼哈顿精英妈妈的养娃真实内

2024-05-17 来源:李子资讯

美国曼哈顿上东区,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居住上东区的女人们,可谓天之娇女,她们拥有最优渥的生活资源——

- 保姆,通常来自诺兰德学院——这是英国王室挑选保姆的院校。有的家庭甚至同时同时几个保姆,分项打理家里大小事宜,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不让主人操心;

- 孩子,在念世界顶级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可以请每小时300美元的顾问,专门指导孩子如何做游戏;

- 她们有大把的金钱,用来纾解大都市日常生活的压力——搭乘家里的私人飞机,飞到加勒比海度假两个星期,或者和闺蜜就近到汉普顿,在峡谷牧场中度假区过一周,远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没完没了的红绿灯,让自己心平气和起来……

有句话甚至这样说:“若能曼哈顿立足,你就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立足。”这样要风的风,要雨得雨的完美生活,难道还会焦虑?

所以,当我看到,薇妮斯蒂•马丁《我是妈妈,我要铂金包》封面赫然写着“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时”,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酸!——全球富豪区的博士妈妈,还为子女教育的事烦恼?

……直到我读完这本书,尽管隔着数不清的阶层,我居然对她的焦虑:感、同、身、受。

因为,这三个诅咒,其实是与母亲有关,与贫富无关。

诅咒一:没有将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相当于被美洲豹吃掉

人们发财之后,两种供给就吃紧了,一是房地产市场,一是优质学校。

你以为自己有钱,就可以任意挑选学校?全世界有钱的人多了去了,尤其是在曼哈顿上东区,这个富豪扎堆的地方。

有钱的爸妈很多,孩子更多,但学校规格有限,只能收一定名额的孩子。

在这种资源紧缺下的情况下,入学资格“争夺大战”一触即发,其激烈程度不啻于动物世界中的厮杀。

这场厮杀,首先从购买学区房开始。

你若想在中央大道旁边拥有一套公寓,意味着你和老公,要把自己的个人资料通通公布于陌生邻居面前,包括信用卡号码、大学GPA成绩(平均成绩点数)、以及你们各自的父母双亲、你们的孩子念过的每一所学校……

填完冗长且事无巨细的申请书就可以了吗?

当然没有。

申请书通过之后,是接受住户委员会的集体面试。也就是说,最后你能否如愿买到房子,完全取决于未来邻居的心情。

可即便如此,想要买房的有钱人,仍然趋之若鹜。

因为在他们变异生态学中,“无法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就跟被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逮到一样恐怖,相当于被美洲豹吃掉。”

反观我们身处的生活环境,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学区房的价格一涨再涨,补习班的费用越来越高,但这非但没有让家长们偃旗息鼓,反而是变本加厉的争夺。

家长拼了老命,绞尽脑汁的劲头,就仿佛没搭上【重点】的快车,他们的孩子就只能永远的滞留在月台上,变成一尊失去希望的雕像,人生只剩苟延残喘。

孩子们也难逃其害——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排名、补课……熬到深夜也不罢休。他们害怕如果自己早早上床睡觉,没准隔壁班某个能熬夜的小孩,就会顶掉他在清华、北大的位子。

诅咒二:一步错,步步错,永远要提前准备

上东区妈妈的心中,有一张共同的“提醒单”,上面写着:永远要提前准备,很早、很早以前就要开始准备。

提前多少时间算早呢?

在你以为“该开始”的时候,再提前很多就对了。

举例来说,孩子入学的事情,你应该倒推计算到受孕日。

美国的南方,喜欢让男孩晚上学,这样孩子入学的时候体型就会胜过别人,比较容易被选进校运动队;而纽约人喜欢让孩子晚上学的原因,则是为了让孩子重要的大脑和认知发展胜过同学。

再比如。

如果想让4岁的娃,顺利进入精英私立幼儿园,除了通过韦氏(Wechsler)智商测试和面试之外,娃必须有一份过硬的“简历”。这意味你应该将其准备工作倒推到婴儿期开始——

3岁前,孩子应该掌握中文、高尔夫、网球、声乐等热门课程的内容。而想要具备这些对应的启蒙教育,必须得先有资格,进入对应的顶级教育机构。

而以声乐为例,迪乐奎尔(Diller-Quaile)音乐学校是该领域最拔尖的,想让孩子进入它并接受早期开发与熏陶,你家娃1岁前,需要加入精英阶层内部的婴儿团体,那代表着你在怀孕时,甚至更早,就为此奔波打探,以便尽早融入……

环环相扣,是一种令人无比焦虑的育儿方式。因为你永远不能松懈,永远不能休息,不管做什么都一样。

妈妈们,无时无刻都在焦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多、不够好。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个“疏忽”和“没想到”,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拼了命的挤进精英幼儿园、重点小学,因为只有如此,未来才有机会顺理成章的进入重点中学、高中、大学……孩子未来人生的幸福与否,似乎完全掌握在妈妈的手里,容不得一丝马虎。

诅咒三:结果不好,绝对是你的错

“密集育儿”现象(Intensive mothering), 指的是,“一种性别规范,迫使母亲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用于养育孩子”。

它并不仅限于有钱家庭的妈妈身上,在专职母亲身上也容易发生。

社会期待妈妈们,随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时时刻刻专注于他们的心理状态,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促成孩子的智力发展。

反之,如果不能全方位培养孩子,任由娃自由发展,那就是失职的母亲。

密集育儿式母亲的日常生活,不是在给孩子制作可口、科学的饮食菜谱,就是在教孩子最简便的分式算法;或是带娃到各类博物馆参观、查看票务、安排行程;去听演奏会、看画展、接受艺术熏陶;甚至,搜寻社会各类“具有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活动,实地考察、到处打探……她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设计”出最有价值的、效率最高的、效果最好的假期活动给孩子。

总之,见缝插针的合理规划,将娃的每一秒时间,都用到确切处,绝不可浪费。这种育儿模式,令得母亲和孩子筋疲力尽,直到其中一方崩溃,才能停止。

但如果天天盯着孩子,操心这担心那,替他们设计各类活动,人们又会说你是“直升机母亲”,责备你令子女不具备自主成长的能力,丧失自律的习惯且过于依赖,而这些,足以毁了孩子的一生。

还有更甚者,人们期望你在选择儿童座椅、婴儿车、有机土豆、保姆这类为孩子服务的设备、物资和人员时,有足够的能力,挑出那个最安全、最优质、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

如果出了错,百分之百是你的责任——因为你,明明有足够的钱和时间进行选择,你为什么还会出错?!

付出太多,精细管理,不行;

放任天性,自由发展,也不行;

管错了、选差了,更不行……

妈妈们,在原本就逼仄的空间里,为难的左右腾挪,周旋交际,耗尽心力。如此焦虑下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的结局就是,娃还没成功,妈先成仁了。

写在最后

每个国家的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困境和待解决的问题。

人们无法选择出身,面对生活,有时我们的选择的空间很小,甚至没有。但你总是可以自主的决定一些事情,比如以何种心态,度过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而这份“自己说的算”的感受,是妈妈和娃健康心智的前提,也是活在坏事经常发生的世界里的“护身符”。

因为说到底,最核心的事情,并不是让孩子过上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他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难道不是吗?

关于本文

作者RubyWuu.

复杂人生的简化人,苦闷生活的解闷者。专治各种不高兴。愿码字千文,与君畅怀一笑。

***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如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掐头去尾各种不讲究的转载,作者将依法举报及维权,敬请提前知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外医疗中介机构排名

综合征

赴美就医机构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