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民的生活常识大全在白纸上作画于普及时
——浅析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办法
现在全国每个县都开办了老年大学,有些乡镇、县属单位开办了老年大学教学班,这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老年大学里,既可以让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 ,培养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安享幸福晚年。还可以发挥老年人的时间优势,知识优势,经验优势,技术优势,为社会作出最后一次贡献。
但是,在老年大学的教室里,鲜能看到老年农民的身影。
我县老年大学工作人员李先生就这个问题向在校老年大学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的《老年学员调查问卷》(注释1)统计显示,现有学员中,“原来有工作单位”的退休人员和个体工商户退休老人占86%,“原来没工作单位”的老人占14%。这“原来没有工作单位”的老人里,没有一个是老农民。
在乡镇开办的老年大学教学班里,参加学习的老农民很少。只有在县老年大学教师去乡镇敬老院为老人举办专题活动时,在这里的老农民才会参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在大量农民搬迁到城镇居住后,农村人口仍占36%(注释2)。我们县总人口是二十万零四千余人(注释3),按这个比例推算,我们县大约有七万4千多农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7%(注释4),照此推算,我县老年农民有一万四千余人。
现在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人生的历程坎坎坷坷。青少年时期逢“文革”,没有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成年时期肩负重任,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到了老年,有的子女外出打工,有的子女在城镇发展,他们就成了孤独的“空巢老人”、或扶养孙辈的“超级保姆”。
但是,生活的压力并没有阻碍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搬迁到城镇居住的农民 ,女的投身到广场舞的行列;男的或在公园引吭高歌,或摆弄乐器,弹奏优美的乐曲;在小区里,几个大爷大妈凑一些钱,请“唱化文”的艺人唱几段“化文”,欣赏文化遗产。在农村,有的趣味相投,自学成才,组织小乐队,或自娱自乐,或在婚丧嫁娶庆典活动时演奏。每年秋收之后,每个村庄自筹资金请来戏班子,轰轰烈烈上演几天大戏,比过年还热闹。
农村的老人世世代代在乡村居住,有些老人的思想行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急需接受老年教育的。请看几则实例(且隐去真实姓名地址):
上世纪末,两岸关系解冻,赤水镇某村一个农民在台湾的大哥给他汇来一笔钱。他收到钱后,步行几十里,把钱存到塘坊公社的银行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钱存到离家近的赤水银行。他说,这个银行建在河边上,万一涨水把它冲走了,我的存款也打了水漂。把钱存到大水冲不了的银行更保险。
某人生病,医生说是早期肺癌,可以治好。子女准备把他送到大医院去治疗 ,那人怕花钱,坚决拒绝。过了几年,那人去世了,家人在他床底下的旧箱子里发现近百万现金。这是他一生的积蓄,可惜没有花在刀刃上。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 ,农村老年人有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的事例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购物支付的农村老年人更多。他们自己都觉得落后于时代。
这些简单的常识性知识,老年大学是的基础课程。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不仅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老人的生命质量。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进老年大学的教室上课,接受新的知识呢?这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学生” ——农村老年人;外因是学校方面如校舍、教师、课程设计、经费等诸多方面问题。
先谈谈外因。
1,校舍(以村级老年大学教学班为例)
在农村,还有很多老年农民,他们不可能到县城或乡镇的老年大学里去学习,最好在村里有老年大学教学班。
留守农村的农民仍然居住在自己原来的老房子里,比较分散,要选一个大家都方便的教室很难。农村的空房子不少,但是能做教室的很少。这个问题不是大问题,还有农村小学可以租用。
2,教师
到老年大学教学班上课的教师不仅是普通型的教师。他们必需了解老年农民的知识需要,“专业对口”;不是一个教师可以完成一个班的教学工作,需要几个教师。一门课程一个教师。
一个教学班不可能配几个教师,这几个教师必须在几个教学班“巡回教学”,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这样的教师难找。
3,上课时间难定
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没有完全“退休”。有的还要下地劳作;有的要按时接送孙辈上学放学;有的在当街那天还要挑农产品上街出售。他们作息没有规律,有的随心所欲;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定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难,要求出“最大公约数”。
4.缺少一个强大的组织网络,把上下左右联结起来。比如:调查了解老年农村迫切需要的知识;聘请具有某些专业知识的教师;选定教学地点 ,置办教学器材……
5.必要的办学经费不足。
据《我县老年教育有关情况》(注释5)介绍,“全县基层老年教育经费3万元”。这对于全县基层老年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
再谈谈内因——学生(学员)
学生(学员)是学校的主体,没有学生(学员)不成学校。农村老年人不愿进老年大学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和文字没有“亲和力”,拿起书报就头疼想打瞌睡。由于在应该读书的时期没有读书,到现在对文字敬而远之,老年大学现在的课程如文学欣赏、诗词入门、书法美术使他们望而却步。
2.一生从事春种秋收的生产劳动,使他们既掌握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又使他们产生了故步自封的思想。觉得没有必要再“回到教室”。
3.“从众”心理拖后腿。有人想进老年大学学习,但是大家都不去,没有人作伴,怕人取笑“八十岁学吹打”,只好作罢。
4.习惯势力的影响,麻将扑克等博弈活动占居了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空余时间。没有这些爱好的老人,或在牌桌旁看热闹,或三五成群闲聊。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试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这个机构能够为农村老年大学选定校舍,争取教学经费 ,配备教学器材,制定教学计划,聘请教师,动员老年农民入学。
其次要有一批热心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师。这些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热心为农村老年大学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三,要充分了解现在农村老年人知识需求,按不同的需求编排班级,安排课程。不要追求形式,不要“一刀切”。
第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课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乐中寓教,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
第五,老年大学不妨试试“开门办学”。
很多从农村到城镇居住的农民 ,每天晚上都投身到广场舞和器乐演奏、KTV演唱行列。这是对文化的追求 ,是文化的普及。但是,广场舞老是那么几个动作;自发的器乐演奏和歌唱者,不少人“呕哑嘲哳难为听”。如果老年大学能聘请专业教师对这些文艺爱好者到现场进行指导,或从他们中间挑选一些人进行培训 ,再让他们回去指导大家,广场舞和音乐爱好者的艺术水平就能提高一个层次。彼时,便是“到处莺歌燕舞”了。
目前看来,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困难不少,但是,从长远看,是有可能的。因为农村老年人有追求知识,跟上时代的欲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有健康的身体足够的精力。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文化、教育部门的帮助下,拿出“扫盲”、“普九”的劲头,农村老年大学一定能办好。
注释:
1.李泰民:《老年学员调查问卷》。
2.北京日报客户端。
3.七人普数据汇总下载。
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5.《我县老年教育有关情况》。
- 2025-07-03季节更替易上火服用药膳清热解毒
- 2025-07-03慢性鼻炎怎么办慢性鼻炎是怎么回事
- 2025-07-03肥胖症有这些治疗方法女性肥胖症会有哪些并
- 2025-07-03甲醛中毒有哪些临床表现甲醛中毒如何自我判
- 2025-07-03常掏耳屎或遭细菌侵袭引发鼓膜慢性炎症
- 2025-07-03鬼脸瑜伽鬼脸儿瑜伽的起源
- 2025-07-03蛋白过敏有什么症状怎么解决蛋白过敏的问题
- 2025-07-03春季养生应少吃海鲜
- 2025-06-27晋宁家装装修报价单昆明装修公司推荐装修公
- 2025-06-27晋宁家装装修设计昆明晋宁区两养老度假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