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清洗系统

吴三桂多次反叛为何最终会背叛清朝

2024-04-01 来源:李子资讯

吴三桂多次反叛,为何最终会背叛清朝?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清之际,吴三桂手握雄兵,权衡于各方势力之间,待价而沽。可半生戎马,到头来,却既做了大明的贰臣,又做了大清的反贼。在山海关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吴三桂出于几点原因最终同意归顺:投降大清后,地位过低,别说满蒙汉八旗,就是军功在身的孔有德、耿仲明之流都比他强得多,更别提洪承畴和祖大寿了。和大明错误的民族政策一样,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蛮夷还有着不屑。

虽然都是大明劲敌,但是归顺汉族势力相对心里压力较小。从军以来,与大清的战斗不曾停歇,是敌人,是对手,甚至是仇人,心理负担偏重。

即便归顺闯贼,最初的心里还是想着南明王朝,只是因为不可跨越的阻断,让他无法联系而已。直至他自己决定死心塌地归顺大清,才放弃了扶持太子。

李自成所给的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不仅高官厚禄,还未正式归顺就给了4万两银子,救了吴三桂燃眉之急,否则恐怕不待大清、大顺两线夹击,自己的部队就已兵变四起。

吴襄以及一干眷属,一众同僚的书信,让吴三桂放松了警惕,觉得亲属、同僚们貌似过的很好。而一旦不降,亲属们性命堪忧。

吴三桂对大顺军并不了解,错误的高估了领导层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政治统治、资源统筹、人员使用规划、军力等等,以为又是一个升级版的朱明2.0,前景一片广阔。

吴三桂反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亲人、财物、小妾,而是透过这些事情,看到了大顺并非正规有序的成熟政权,比内廷规模较小的关外大清都不如,一盘散沙的管理外加一副土匪作派,坐拥天下了还忘不了抢劫。自己这么重要的角色,不好好拉拢,能说李自成没有战略眼光么,不久前还要高官厚禄给封赏,到如今连自己的家人都被清算,这嘴可是不大靠谱。反观多尔衮,沾满汉人鲜血的暴徒,但是对他吴三桂仁至义尽,说话算话,即便不同意吴三桂的条件也讲在明处,如果多尔衮也像李自成这样,那吴三桂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最重要的是,看这态势,自己去了也未必善终,李自成所作所为,让吴三桂感觉到了欺骗。如果李自成够聪明,还可以缓和一下关系,再次拉拢,随便找个人背黑锅就行了。但是由李自成所做作为和知道吴三桂反悔的后续的举动来看,李自成真的非常有可能是在欺骗,本可补救但是却没有丝毫犹豫的果断发兵进攻,完全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根本不在乎吴三桂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那些所谓的高官厚禄是真是假。只想骗取山海关的他,对自己的军力太过自信的同时,也让旁观者看清了他那充满虚情假意的欺骗。

为什么说欺骗?李自成是智障么?明明知道要招降吴三桂,偏偏这么纵容下属残忍对其家属下手,摆明了就是假招降,可想李自成心里是有谱的,而吴三桂一旦到了北京,后果将会非常凄惨。旁观者清,吴三桂也很明白。在吴三桂看来,李自成是不能投靠了,如果也不投降多尔衮,那结果就是被两面夹击而死,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就怕不等来打就被饿死,更怕不等饿死,兵变就会爆发,别说吴三桂是个自私到极致的小人,就算他是天朝第一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没机会战死城头以身殉国了。

山海关大战后,吴三桂已经没有了挑选的余地,为了活命,他放清兵入关,也就只能投降满清,献关后的他,作用大幅降低,为了体现价值,所以才呈虎狼之势扫清流寇,扼杀南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智囊团更是菜瓜一片。再有类似刘宗敏,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抵制李自成登基,竟然心怀抱怨喊出了“同是响马,为何.”。进驻北京后李自成没有及时调整自己一直以来追赃助饷的行政、军费来源方式,没骨头的官员是多,好歹安抚一下为我所用远比抢些银钱意义更为重大,根本没有政权意识。

攻陷京师后还在进行土匪头子的行径,城内不光官员,连带商贾,富户,包括大街上长得胖些的人都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抢劫金银,这种流寇势力坐不得天下也就不是怪事,同样也没什么可惜的了。

昆明国旅

昆明国旅

昆明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