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光轴

历史上藩王造反很少有成功的为何朱棣能成功

2023-12-19 来源:李子资讯

历史上藩王造反很少有成功的,为何朱棣能成功呢?

众所周知,底层出身的朱元璋是真正的逆袭成皇。终明一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被后世人们称为得位最正的王朝,没有之一。今天讲讲大明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那些事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从靖难开始到朱棣病死,期间共26年的时间,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传奇阶段。

历史上第一个在和平年代以地方藩王身份造反并成功夺取皇位的人

纵观历史,地方藩王造反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成功的屈指可数。

而和平年代发动政变的也太多太多,但是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没有离开都城这个权力中心。

而朱棣两者全占了,他是早在洪武年间就被封为燕王,被派往北京就藩守边的。

这就代表着无论皇帝对你做了什么事情,你作为臣子来说,不管是勤王或者是清君侧,你都是在造反,注定在一开始就得不到任何帮助。

而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呢?

大明南七北六共计十三省,就算少了他朱棣一个河北又如何?从综合实力上看,当时的朱允炆可以说是甩朱棣几十条街。

可为什么后来朱允炆还会输了呢?

其实这就跟他的出身还有后续的一系列骚操作有关。

1.朱允炆属于皇太孙即位。

他原本是太子朱标的嫡次子,在长子和太子朱标相继过世之后,当时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认为他是个好学上进,又怀有仁慈之心的好孩子,所以才选择隔代传位,让他以皇太孙的身份登基称帝。

此举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他的身份,因为当时朱元璋除了早就夭折的和已经过世的,大大小小十多个儿子在呢,结果这些儿子们一个个都没有得到皇位,却被一个后辈侄子给抢先了?

这老头明显就是在偏心嘛。当时所有藩王都是这么个想法,有想法自然就有行动,那么藩王造反就不可避免。

2.朱允炆裁撤锦衣卫。

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彰显他的仁德之风,大肆修改他爷爷留下来的他认为所谓的苛政、暴政。这其中就包括了裁撤锦衣卫。

锦衣卫在朱元璋手中建立,职责大家都知道,就是皇帝的一双眼睛,为皇帝监视百官以及万民,虽说有权力过大的嫌疑,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关键要看怎么去用。

而朱允炆裁撤锦衣卫就是听从了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儒家之人,打小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洪武年间不受待见,好不容易等到了朱允炆这么个二傻子,自然肯定就要大肆宣传儒家思想的好处了。并且极力主张用儒家思想治国,提倡人治,并反对洪武年间的严刑峻法。

就这样,他们以锦衣卫有干天和,不人道为由,让朱允炆裁撤了锦衣卫,使得朱允炆彻底的成了一个瞎子,权力又回到了他们臣子手中。

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他们说什么皇帝就信什么,就是什么,最终他们以臣权对抗皇权,架空皇帝,独霸朝纲。

3.朱允炆强势削藩。

这又是听那俩蠢货的建议。

他们认为,朱元璋在位期间把功臣里里外外屠了个遍,严重地削弱了中央机构统治地方的权力,他们怕地方藩王因权势过大而造反。

但是他们的骚操作真的刷新人们的三观。

朱允炆先是解除了内地诸如湘王一类的没有兵权的藩王,却把燕王宁王等常年征战手握兵权的藩王放到最后,这不就是给了他们时间缓冲,让他们有机会造反嘛。

并且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猪队友,方孝儒。

因为当时朱棣仅有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城当质子,朱允炆不但没有处置他们,竟然听从方孝儒的建议,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在这个削藩的节骨眼上把人家的儿子放了,这就等于是明着说了,你造反吧,我把你儿子送回来帮你。

恐怕朱棣做梦都要笑醒。

正是有了这些原因,朱棣才能以北平一地起身造反,最终逆袭夺得皇位,其中运气成分实在是太大,但凡他碰到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都不可能成功。

我们老朱家造反出身,怎么就冒出你这么个大圣人来呢?

这是大明风华里朱棣对朱高炽说的一句话。

意思很明显,你爹我跟你爷爷都是马上的皇帝,怎么你就是这么个书呆子呢?

正史上有没有说不知道,但是意思差不多。

分析出来的结论就是,朱棣是武皇帝,朱高炽是文皇帝。

而自古以来,凡是开国之主,大多都是马上得的天下,同时侧面证明了他们得到的江山其实刚刚结束战乱,急需要休养生息。

按照这个想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大多都是文皇帝,行守江山之举。

比如,唐高祖李渊,他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李世民,而是坚定不移地立李建成为太子。

还有刘邦,在一个方方面面都像他的刘如意和刘盈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刘邦也还是选择了刘盈为继承人。虽说刘盈后来早死,刘恒即位,但是也正是他,开创了文景之治,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武雄风,不然人汉武帝哪来的底气远击匈奴,还一打就是四十多年?

所以,在朱高炽监国这么多年之后,朱棣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老爹朱元璋没选择自己是有原因的。

太子监国多年,朝中大臣都出自于他门下。

这句话一点没错,打江山和守江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打江山的有的是威名,有的是武将的效忠。而守江山的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整个朝堂都会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逐渐往他靠拢。

朱棣到了那个时候,其实还真不太敢去动太子朱高炽,怕引起朝堂动荡。

好圣孙就是一句笑话

在历朝历代,任何时候都可能提到这三个字,但是唯独在朱棣这里不可能。

因为就是因为朱元璋的好圣孙朱允炆才成就了他朱棣。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棣就算是再喜欢朱瞻基这个孙子,也不会公然去说出或者赞同这样的话,这样做不是在给他老二老三树立榜样,给他们造反的理由吗?

综合所有原因,朱棣传位朱高炽,其实是必然之举,因为只有他,才符合当时大明的利益,朱棣就是在效仿他老爹朱元璋而已。但是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无奈在里面,谁叫他那么喜欢打仗的?有得必有失啊!

当代旅游

中国航班

世界有色金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