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锻件

李世民登基揭秘初唐谏官制度是怎样的

2023-12-19 来源:李子资讯

李世民登基,揭秘初唐谏官制度是怎样的?

李世民登基,揭秘初唐谏官制度是怎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在隋末废墟上崛起的大唐王朝体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对内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安定,短短几年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外积极开拓、四面出击,以最小的代价,将周边游牧民族牢牢压制。

不可否认的是,大唐的巅峰当属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但贞观年间,唐王朝政治之清明、社会之和谐、向心力之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实属少见;李世民君臣紧密协作,大唐政府的内外政策从未出现过大的失误,这在权力垄断的封建时代堪称奇迹。

那么,面对绝对的权力诱惑,李世民是如何做到从谏如流、“亲贤臣远小人”的呢?

简而言之: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是精神动力;制度的创新,则是现实保证。被玩出了新花样的古老谏官制度,为魏征这样的谏官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与过去历代不同,唐代的专业谏官不再限定于某一个职位,而是涵盖了朝廷中官员体系的各个品级,形成了上规模的谏官群体。同时,对于他们的工作方式,朝廷甚至也拟定了工作方法,以魏征担任的谏议大夫为例:

谏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

顾名思义,这五种工作方式的意思大致如下:

讽谏,以婉转的方式劝谏,比如引用典故、借古讽今;顺谏,用恭顺的语言、听起来顺耳心;规谏,这个要求看准时机,不能无视场合张口就来;致谏,看起来像是用正正式式的方式上递谏言;直谏,这个就比较明显了,当面直接开火,有啥说啥,毫无顾忌,咱们最为熟悉的魏征最喜欢用这种方式。

人员是安排好了,工作套路也框定完毕,那么如何保证谏官的工作能正常开展?若仅靠帝王的个人觉悟,那太容易被人左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世民在即位后,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新制度。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任不久的李世民于正月下达了第一道诏书: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閤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中书、门下两省以及其他三品以上官员觐见皇帝商议朝政时,必须让谏官如影随形,有任何过失当场毫不留情的指正。通过这种办法,帝王很难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个人的喜好等因素被臣子误导,大臣也因为身旁有人监视而不得不知无不言、言无不真,“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慝“”。

(插句题外话:这一政令颁布的时机,体现出李世民已经过了长时期的深思熟虑,也侧面证明他对掌握国家大权已早有准备,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

整个贞观年间,大唐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对内恢复秩序、促进生产、完善制度,对外常年征战、消除外敌,朝廷在这期间政令发布空前频繁。但无论哪方面,李世民的决策从未出现过重大失误。充分保证谏官职能的实现,鞭策帝王与百官不断向前,起了关键的作用。

但在封建专制王权下,这种貌似完美的制度同样很脆弱。

壁画上的唐代官员与外族人士

封建皇权意志的衍生品,成也帝王、败也帝王

事实证明,初唐的谏官制度很有效,毫不留情面的魏征,被李世民视为镜子,二者之间的互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治国佳话;李世民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也被公认为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楷模。但这一制度的执行,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帝王本身愿意。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一切权力皆出自帝王,可以说没有任何监督约束机制。开明的君主为了维护统治,诚然能突破个人喜好,推行利国利民利政的政策;但若君主由于能力有限,或者被人误导、蒙蔽,或者别有用心,再好的制度,也无法落实。李世民之后,大唐谏官制度就步入了这种命运。

唐高宗即位后,武则天的亲信李义府、许敬宗先后主政,为了专权与私利,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发布的上述政令逐渐被废除;在褚遂良、韩瑗因言被杀后,谏官们噤若寒蝉。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甚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上语及隋炀帝,谓侍臣曰:“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勣对曰:“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不得不说,李世勣打仗的水平一流,溜须拍马、睁眼说瞎话的官场之道也玩的很溜。

直到公元682年,在唐高宗去世的前两年,他终于听到了进谏:在封禅泰山后,他计划封遍五岳,被监察御史李善感以劳民伤财、天下失望为由劝阻。唐高宗虽没接受,但由于首次听到劝谏,反而和颜悦色的加以解释。这可是二十多年来首次有人进谏,天下人喜出望外,称李善感的这一壮举是“凤鸣朝阳”。

李治死后,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的谏官制度更是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笑柄,在让人闻之色变的大狱和酷吏威压下,人人自忧、朝不保夕,负责劝谏君主职能的谏官们为了生存,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操守;他们顺应武则天的喜好,互相监视、诬告、弹劾,贞观年间的清明政治风气荡然无存。

励精图治的唐玄宗登位后,谏官终于再次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宰相宋璟执政期间,恢复了贞观旧制,重臣进奏时,谏官、史官必须同行。依靠君明臣贤,政坛清朗的开元盛世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不过好景不长,在李隆基当政后期,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后,大唐的谏官制度再次迎来了新的黑暗期;加上后期的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谏官群体再也未能成为促进政治的重要角色,并眼睁睁的看着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走向灭亡。

笔者认为,以谏官制度为代表,初唐的政治制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巅峰,在维护大一统、保持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之间,达成了和谐的统一。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度垄断的封建皇权带来的弊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创造,基本上靠的是英明的帝王,可持续机制的缺乏,决定了封建社会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名汇官网

IT经理世界官网

食品安全导刊期刊

品牌研究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