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网络资讯

水墨山水起名字好不好欣赏水墨它超越了色与

2025-10-21 来源:李子资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有一天朱哲琴来故宫,告诉我在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富春山馆,她展出了一个声音装置,希望我有时间去看或者去听。我问声音装置是什么?朱哲琴说是她采集的富春江面和沿岸的声音素材加工成的声音作品。她还说那声音是可以被看见的,因为她还采集了富春江水声音,让水产生震动,光影反照在墙上形成清澈变幻的纹路。

她给这一作品起了个名字叫《富春山馆声音图》。我敬佩朱哲琴对声音的敏锐,她让《富春山居图》这古老的默片第一次有了声音。但我想《富春山居图》里原本是有声音的,只不过黄公望的声音不是直接诉诸听觉,而是诉诸视觉,通过空间组织来塑造的。

其实黄公望本身就是一个作曲家,徐邦达先生说他"通音律,能作散曲"。黄公望的诗曾透露出他对声音的敏感:水仙祠前湖水深,岳王坟上有猿吟。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黄公望与他的道友无用师一起潜入苍苍莽莽的富春山开始画《富春山居图》。这著名的绘画上平林坡水高崖深壑幽蹊细路,长林沙草墟落人家危桥梯栈,无一不是发声的乐器。

当我们潜入他的绘画世界,我们不只会目睹两岸山水的浩大深沉,也听见隐含在大地之上的天籁人声。也是这一年黄公望画了《秋山图》,《宝绘录》说他写秋山深趣长卷而欲追踪有声之画。黄公望把声音裹藏在他的画里,朱哲琴却让画(光影图像)从声音里脱颖而出。这跨过七百年的山水对话,奇幻精妙仿佛一场旷日持久的共谋。

但我想说的却是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富春山居图》之所以与音乐合拍有一个原因:有很强的抽象性。绘画本来是借助形象的,但赵孟頫老先生一句话为绘画艺术定了性,他说:"书画同源"(赵孟頫原话为"书画本来同")。这句话一句顶一万句,因为它不仅为中国书法和绘画--两门最重要的线条艺术溯清了源头,解释了它们在漫长文明中亲密无间、互敬互爱的关系,更为它们指明了未来的路径。

尤其是绘画本质功能是写意(像书法一样),而不是为现实照相。中国画起初是从图腾走向人像的,唐宋之后中国画迎来了巨大变革:

·第一、山水画独立了,不再依附于人物画充当背景和道具。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山水环境,还有五代顾闲中《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山水屏风。

·第二、色彩的重要性减弱,水墨的价值凸显。这过程自唐代已开始,经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氏父子、马远、夏圭形成"水墨为尚"的艺术观念。于是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绊。因为墨色中包含了世间所有的颜色。

所谓"墨分五色"(张彦远的说法是"运墨而五色具"),水墨也从此在中国画家的纸页间牵连移动,泼洒渲染,缔造出素朴简练、空灵韵秀的水墨画。

·第三、这份素朴简练不仅让中国画从色彩中解放出来,亦从形象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具抽象性,更适合宋人的哲思玄想。当然那是有限度的抽象,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进进退退寻求一种平衡。

水墨山水是中国的也是文人的,欣赏水墨需要审美修养的积累,因为它超越了色与形而强调神与气。金庸写《射雕英雄传》有黄蓉与郭靖谈画的一段,很有趣: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

"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总之绘画由彩色(青绿)时代进入黑白(水墨)时代,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巨大进步,或日一场革命这一过程。与由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的摄影艺术刚好相反,大红大紫的青绿山水也没有从此退场。在历史中不仅余脉犹存且渐渐走向新的风格,青绿与水墨在竞争互动中发展,才有各自的辉煌历史。也因此今人用材料指代绘画一日水墨一日丹青。

河北画报官网

中国市场杂志社

中国减灾官网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