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民素质

任凤X起名天津七十二沽宁河有几沽上

2025-10-21 来源:李子资讯

天津七十二沽 宁河有几沽(上)

王保胜

天律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宝璐(字小树)撰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由来已久。“沽,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天津称“津沽”,即“天津七十二沽”简称。

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天津七十二沽,在城区二十一沽,在宝坻二十九沽,在宁河二十二沽。

此宁河二十二沽,即齐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麦沽、傍道沽、捷道沽、麦子沽、东槐沽、中兴沽、北涧沽、盘沽、南涧沽、钩楼沽、汉沽、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蛏头沽、宁车沽、塘沽、田家沽、丰家沽。

因行政区划调整,二十二沽中,现在盘沽属津南区,钩楼沽、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蛏头沽、宁车沽、塘沽、田家沽、丰家沽属滨海新区。计有齐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麦沽、傍道沽、捷道沽、麦子沽、东槐沽、中兴沽、北涧沽、南涧沽等十一沽属宁河区;而江石沽、傍道沽、北涧沽、东槐沽皆一分为二,捷道沽一分为四;有学者考证,当时遗落了张尔沽和船沽。现在按行政村算,宁河区共有二十沽。

大 北 涧 沽

大北涧沽村。属大北涧沽镇,镇政府驻地。在区域中部偏东,东距芦台8公里,蓟运河西侧。占地22.7万平方米。聚落蓟运河西侧分布,呈长方形。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东济南府李花楼李姓一家来此建村,定居曾河口北岸,当时居民称河为涧,曾口河与蓟运河汇合处为沽口,故名北涧沽。后,为与附近新建小北涧沽区别,改今名。

小 北 涧 沽

小北涧沽村。属大北涧沽镇,在大北涧沽南0.5公里,东临蓟运河。占地17.2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分布,呈长方形。明正德年间,北涧沽李姓在此建庄,为区别,故名小北涧沽,北涧沽改名大北涧沽。

船 沽

船沽村。属大北涧沽镇,在大北涧沽南1.5公里,东临蓟运河,南靠曾口河。占地19.9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曾口河北侧分布,呈长方形。清康熙年间建村,因两面临河,曾在此停泊修理船只,有人定居后,取名船沽。

中 兴 沽

中兴沽村。属大北涧沽镇,在大北涧沽南1公里,东临蓟运河。占地9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分布,呈长方形。清康熙年间,李忠诚由小北涧沽迁此定居,因希望兴旺,故取名中兴沽。

南 涧 沽

南涧沽。属七里海镇,为片村,由兰台、薄台、李台、冯庄子、郝台、于台、张善庄、张尔沽8个自然村组成。位于蓟运河西侧,津唐运河南侧,南与滨海新区接壤。清朝山东兰、李、胡、薄四姓迁此建村,居住于蓟运河、曾口河两岸。因山东习惯称河为涧、洼淀为沽,故居曾口河北片的称北涧沽,居曾口河南片的称南涧沽。1958年12月设南涧沽管理区,属红星公社。1961 年7月析建南涧沽公社。1983年改设南涧沽乡。2001年,撤销南涧沽乡、任凤乡,合并设立七里海镇。

张 尔 沽

张尔沽村。属七里海镇,在任凤庄西7公里,蓟运河西侧,曾口河南岸。占地7.2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分布,呈正方形。清乾隆年间,名小庄子。后因成为张家佃户村,又因张排行二,故名张二沽,后演变为张耳沽。建国后成今名。

前 帮 道 沽

前帮道沽村。属宁河镇,在宁河西北3.5公里,东靠蓟运河。占地8.2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分布,呈正方形。明永乐九年(1411年),杜、姜两家由云贵地区迁来落户成庄,名台子。因座落在蓟运河畔,每当雨季需破道开沽放水,故清代该地区统称傍道沽,清末民初称邦道洁,因杜台、姜台居沽前,名前邦道沽,后演今名。

后 帮 道 沽

后帮道沽村。属宁河镇,在宁河西北4公里,东靠蓟运河。占地19.1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分布,呈长方形。明永乐九年(1411年),杜、姜两家迁此,后又由山东迁冯、高、于、石四家,于此各占一地,分别名为杜台子、姜台子、冯台子、高台子、于台子、石台子,因均座落蓟运河畔,每当用季需破道开沽放水,故清代该地区统称傍道沽,清末民初称邦道洁,因冯、高、于、石四台位后, 名后邦道沽。后演今名。

南 沽

南沽村。属宁河镇,在宁河南2公里,北靠蓟运河。占地10.4万平方米。聚落沿蓟运河南侧分布,呈正方形。明永乐九年(1411年),江南奉拨张家迁居此地,因座落在蓟运河畔,每当雨季需破道开沽放水,且地处宁河镇南,故名南沽。

黄河.黄土.黄种人

汽车画刊杂志

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