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液压元件

石匠起名巧家石匠房被时光锈蚀的栈道

2025-10-21 来源:李子资讯

石匠房,一个古老得泛起斑驳光影的地名,之前我竟从未听说。此次金沙江巧家行,才闻所未闻。细想,其活跃年代,应该在泛黄的线装书里才能翻找到。可肯定地说,这也只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才有它喧嚣与辉煌的契机。现在提起,就有一种老旧破败悠远难寻恍如隔世的感觉。这该属于我爷爷那辈人字典中的词儿。

到了昭通市巧家县,去一个叫石匠房的地方。一位熟悉地方史的老师作向导,这是一行人的福气。姓陈的老师一路给我们不厌其烦地介绍,历史尘埃才慢慢褪去,这才知晓被岁月冷落之前的石匠房,并对其前世今生有了只言片语的了解。

石匠房栈道其实是一条铜运古道。起点在今巧家县蒙姑镇政府东南5公里处,途经白鹤滩到永善、绥江和水富等地,然后直达宜宾顺长江而下至京城。在巧家县、永善县境内这一段,沿途尽是险峻山路,几尺宽的路面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走在这段路上,我首次体验到畏惧这个词的词意,双腿抽筋颤抖不说,感觉心都脱离躯体飞了出去。

石匠房铜运古道为清雍正年间所开的巧家通省大道一段,开凿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是巧家仗义的乡绅刘汉鼎慷慨捐资修建,于4年后年竣工。后因洪水泛滥,石桥冲毁。清光绪七年(1881年),江西籍商人王世泰、贾永顺等再次捐资,在峭壁中凿石通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完工,栈道初开,名“刘公桥路”。后因数百石匠在开凿过程中不畏寒暑,食宿于石穴中。为铭记开凿者的功绩,便取名石匠房。

古道岸壁上“刘公桥路”碑上文字清晰可见,记载了开凿驿道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此前,滇、川两省间的往来及巧家、东川各大小矿区的“京铜”只得运至象鼻岭,再经云峰古道运往东川府衙门。云峰古道不但山路崎岖坡陡路窄,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昂,且土匪出没抢劫成患。自石匠房铜运古道开通后,路程不但缩短10多公里(陆路至水路),沿途道路比象鼻岭相对平缓了许多。因此,奔波在这条路上的人马便多了起来。还需说明的是,清乾隆以来,滇铜成为大清政府铸造货币的最主要原料。之前,铜材大都来自日本,“洋铜”的输入被日本断绝后,滇铜几乎成为铸币的唯一来源。因此,“滇铜京运”一度盛兴,渐渐成为支撑大清王朝“铜政”源源不断的“血液”命脉。

来之前还有些犹豫,私下想,一条破败的荒野山路不值得冒着30多度高温去探寻,听了这一切,才庆幸自己不虚此行。好在听从了同行者的好言相劝。过去,仅对盐津五尺道有点滴的了解,对石匠房的前世今生可谓一概不知。与南丝绸之路上的“五尺道”“茶马古道”相比,“铜运古道”几乎早被历史的风烟湮没于记忆深处,让外界人知之甚少。

行进之路甚是艰难,坡陡路窄且路面多是拇指般大小的碎石,右边又是乱石丛生的悬崖,加之阳光照射,既累又热的身体如同在火中穿行,连空气都像长长的火龙,不断舔舐着我的喉咙,干渴难耐好似翻越火焰山,希望有一块阴凉之地躺下,可惜漫山遍野都是荒山乱石,沿路的杂草早已枯萎。本是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竟寻不到点滴生命之色。

一边是高耸的崖壁,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崖面凸显的嶙峋怪石,走近看有些像传说中某种怪兽突兀的脸。但远远看去,还真像一位笔力遒劲的山水画画家画出的一幅大气磅礴、别具一格的山水画,粗犷得如同国画中的斧劈皴和乱柴皴的笔法,底色中还浸出金属般久远的铜黄,煞是好看。遗憾之处有点像粗心的画家在大作完毕后,忘记了在起伏的山峦间多点染几笔绿的颜色。

从摄影角度来讲,这样的山不可谓没有特色。只需选好一个制高点,拍出的照片都极具沧桑感。即便是谷底一条枯瘦的小河,亦十分配合地流淌出与崖壁和周围山石一样浑黄的河水。这山、这水,如同翻开的线装书页中掉出的一枚泛黄旧书签。

这样一个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然,这里没有小桥,也无人家,唯有枯藤老树、荒草与烈日,昏鸦也许嫌天气太热,早就躲藏在某处不愿出来。

石匠房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深得如山洪过后留下的条条划痕,因为它久远的历史和在当时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日推荐

● 127个巨型“电风扇”!昭通巧家赖石山风力发电全部建成投用~

● 过往与未来 对话赤水河源头发现者谭智勇|赤水河源密码(四)

● 濒临消失的手工工艺『碗儿糖』

来源/昭通日报 作者 刘 平 图/网络

编审/李仁安 校对/李晓溪 编辑/马 杏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aotong),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康颐官网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动画大王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