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育儿托管国外全是放养式育儿加拿大妈
在网上经常看到很多很多爸爸妈妈在讨论放养式育儿,说这样可以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那么今天的文章里,Fanny伊米妈将和大家分享放养式育儿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这种育儿方式。
放养概念的提出和被摒弃我们都亲身体会,老一辈大多养育方式其实就是放养,那个时候孩子多,父母并没有精力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关注,也没有机会接触科学育儿的理念。孩子们更多的是自发性娱乐,他们控制自己的娱乐节奏和时间。那时候
放养=放羊
放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美国,二战过后,美国著名儿科专家斯波克出版了一本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书———《Baby and Child Care》。
在这本书里,斯波克博士明确提出 [放养式教育]这一理念。
父母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要提前制定周密的教育计划,总之,是站在相信孩子的角度育儿。
这种[放养式教育]本意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发展,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和爱好,是一种放松的教育理念。
但是在美国盛行了几十年之后,逐渐被简化成了规矩+大棒的模式:
像游戏里的AFK一样,或者更准确说,就像开启托管模式,家长拍拍手,把孩子送进学校,所有的教育任务都由学校负责,家长甚少与学校主动联系,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成长进度,都靠孩子自己的天分与运气。但是家长特别强调孩子对纪律的服从,一旦违反规则就将面临来自父母严厉的惩戒。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种“规矩+大棒的“放养式”教育首先在美国中产阶级中被抛弃,那取而代之的是哪种教育方式呢?
安妮特·拉鲁和《不平等的童年》。安妮特·拉鲁运用田野调查法,前后十年断断续续采访了88个家庭,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她主要描写了12个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领救济金的贫穷家庭,黑人家庭,白人家庭,等等等等。
在书中,相对于工人阶级,贫困家庭使用的自然成长法(放养),中产阶级更青睐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
是的,美国中产摈弃放养这种养育方法后,开始转向使用协作培养式。
协作培养 —concerted cultivation协作培养要求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投资大量时间,精力与金钱。除此之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社交能力,综合素养。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密切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安妮特的话说,
中产妈妈们会在手机里存入班主任的电话,她们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具有【进攻性】。
除此之外,与工人阶级家庭把“孩子当孩子”,发号命令,要求孩子服从不同,中产阶级家庭更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平等的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表达想法。而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是孩子进入社会后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所以,自由成长式教育中,父母表现得更为被动而冷漠,而协作式养育方式中,父母更为积极和主动。
我们对协作培养的误解中产阶级从放养式育儿(自由成长)到协作培养,修正了什么呢?
是给孩子报更多的补习班? 将孩子的课余活动塞满兴趣班? 还是给孩子布置做不完的家庭作业? 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学业压力?
不不不,我们只学到了形,却没有抓住精髓。
我们修正的是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冷漠被动到积极主动,此外,更重要的还有平等的对话,对孩子认知发展的关注(对亲子阅读的重视),社交能力的发展(陪伴孩子参加社区服务,兴趣活动),思辨能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甚至于反驳家长的观点)。
所以我们的鸡娃,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而且流于表面了呢?
养育方法与阶级的关系还是回到安妮特·拉鲁和《不平等的童年》一书。
通过对88个家庭日常生活的追踪,作者逐渐看到阶级是如何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的。
来说说我的真实体会。
海外生活六年,我的第一个家在市中心的尾巴上,这条街,左边是政府廉租房,右边是一排漂亮的联排镇屋(Townhouse)。
廉租房里的家庭收入较低,大多是穆斯林,黑人,也有少数中东裔, 他们的孩子平时放学便在房子中间的场地上自发组织玩耍,踢球,和骑自行车。父母不参与孩子们的玩耍,到点窗户喊一声,孩子们就自觉回家吃饭。
而镇屋这边的孩子看不见与他们一起玩,大多数时间都是父母陪着小公园里玩耍,或者坐在父母的车子里,赶往不同的活动。
有时候伴着镇屋这边传出的悠扬钢琴声,廉租房传来的是家庭争吵的声音。
同一条马路,那一边是低收入家庭的贫穷,这一边是中产的富足。
这种对比非常直观。
经济差异,社会阶层导致的不同的养育方式的对比,每天都展示在我的窗外。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拉鲁并没有明确表明她的个人观点。但她在文章结尾写道:
“不同儿童教养的文化逻辑在广大的社会范围里也被附上了不平等的面值。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使用的成就自然成长的策略相比,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策略看起来更有资本变成社会利润。”
所以她其实是肯定协作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也是情理之中不是吗?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同、日常给孩子的言传身教不同,最终将影响到孩子未来能否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给我的启示-牵着蜗牛去散步我曾和朋友开玩笑。我们所谓的鸡娃是不敢拿到国内去比的,那个强度不在一个维度上。我们的鸡法叫"蜗牛鸡"。
因此我自己的微信群名叫:”蜗牛鸡娃群“。
不介意孩子慢慢来,但是用心去陪伴,去鼓励,去帮助他一步步成长。
组织规划他课余时间的同时,也给予他时间自己玩耍,自己思考,给他的天赋留一扇窗。
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后天对孩子的影响,而否定孩子先天的天赋。
因为孩子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父母给他们的先天积累、父母对他们施加的后天影响,还有孩子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Fanny伊米妈”,阅读量1000+的加拿大教育硕士二胎妈妈,持续分享育儿知识,养娃心路历程,加拿大生活点点滴滴,和你一起从心出发,科学育儿!
参考:
1.《从放养到精英的教育转型 美国家庭在反思什么》
2.《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鲁
- 2025-05-13养宠物要买什么狗好养五大温顺狗狗品种推荐
- 2025-05-13龙同狗相冲可以养狗么武汉家庭装修那些家庭
- 2025-05-13宿舍养狗养哪种狗好呢最适合在宿舍养的狗狗
- 2025-05-13木地板怎么养猫开封人实木地板保养五常识空
- 2025-05-13想让别人给你养猫的话让人惊艳的文案摘抄养
- 2025-05-13上海养猫直播平台喵鸣直播间房东猫咪的生活
- 2025-05-13上海全职养猫招聘上海猫咖店推猫咪试养只给
- 2025-05-13新手推荐养的猫还是养狗养犬与养猫新手如何
- 2025-05-13白鹿家装修风格是什么风格中信城顶跃现代风
- 2025-05-13郴州家装修卧室简约布置长沙夫妻在郴州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