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冷裱机

华阴装修隔音公司电话多少一家三代人传承千

2024-08-13 来源:李子资讯

三秦都市报 -三秦网讯(记者 宋雨 实习生 张雯 崔诗怡)西安人对埙,并不陌生。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说,“我喜欢埙,它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是地气。”

在陕西,75岁的制埙名家阴占忠和他的儿子、高级调音师阴育锋,用一只“阴氏陶埙”独步天下,堪称国内民间乐器的一张名片。

去年,阴育锋的女儿阴梦菲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研究生,埙的传承,进入了更年轻的一辈。

“对我来说,制埙更多的是一种情怀。”阴育锋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把这门民间乐器传下去,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传统技艺才能与时俱进。

陕西音乐的独特文化符号

西安东郊一个城中村,阴育锋的工作室,在一栋租来的两层高的民房里。

确切来讲,这里更像是一个手工作坊。埙的原料为红胶泥,从取土开始,粗略需要经过沥土、拉坯、修正压光、开孔、800多摄氏度高温烧制、调音等步骤。

48岁的阴育锋坐在二楼,给一只做好的埙调音。“调音是很关键的一步。”他说,陶埙腔体的体积、吹孔的大小、坯壁薄厚都影响吹奏效果。陶埙分为10孔、8孔,每个孔都要通过调音器,挨个调试。

虽说出身音乐世家,但在阴育锋小时候,父亲阴占忠是决不允许他接触音乐的。“与别的行业不同,学艺太艰辛。此外,传统观点认为,艺人的社会地位也并不高。”一直到1995年前后,阴育锋从渭南华阴的药厂下岗,才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研制、演奏陶埙。

陶埙被称为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历史的发展中,埙曾一度消失,几乎成为绝响的乐器,仅存在于专业类演出团体、音乐类院校中。

“当时周围不要说会吹埙的人,就是见过埙的人都很少。”阴育锋开始了埙的推广。他认为,埙在中国有7000多年历史,首次发掘就在西安的半坡遗址,是陕西音乐的独特文化符号,陕西做埙、吹埙、爱埙的人,也在国内占多数,“作为陕西人,更应该将埙推广出去。”

致力于埙文化的推广

他骑着自行车,背上书包,里面装着父子俩做的埙,先去了书院门、都城隍庙,又去了兵马俑、大雁塔。

在华清池景区门口,一位年轻的广东小伙,在看到阴育锋的埙之后,一下子热泪盈眶。

小伙说,这种乐器,他只是在书里听说过,苦苦寻找多年,一直没有见到实物,“一个以土制成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这种苍凉和悲怆,让人有了家园之感。”

这应该是阴育锋卖出去的第一只埙,此后,他开办工作室,创办秦埙网站,同时创办了国内第一家陶埙专业论坛,致力于埙文化的推广。

与笛、箫类吹管乐器不同,埙的音域较窄,几千年来,专业的演奏家们都试图对埙的制作,进行改进。

为了提高埙的音准、音域和音色,1995年,阴占忠在埙的内部设计了一个“隔音板”,成功解决了普通埙音域窄、高音难上的问题,填补了古乐器与现代乐器相结合的空白。

将这门家族手艺代代传承下去

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在国内制埙行业广泛使用。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张肖虎称,“此举把埙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父辈一代的观点不同,阴育锋一直鼓励女儿阴梦菲学习音乐,希望将这门家族手艺代代传承下去。

阴梦菲7岁时开始学习古筝,后来学习竹笛、笛子,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2009年,时年13岁的阴梦菲在上海国际音乐节上夺得金奖,这更坚定了阴育锋的信心和决心。

“对世家子弟来说,学古筝、竹笛等民间乐器,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昨天,阴梦菲告诉记者,人们听到马头琴的声音,很自然就想到内蒙古大草原,而能代表陕西的乐器,细想一下,也只有埙最符合,“从我的爷爷、父亲,再传承到我这一辈,这种使命虽然艰巨,但是很光荣。”

阴育锋的记名弟子吴超团,20年来一直跟着阴氏父子学艺。他说,陕西无论是埙乐普及的群众基础,还是制造研发的基础,都在国内领先,“如果这个技艺在年轻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愧对祖先。”

兰台内外版面费

中国航务周刊邮箱

传播力研究官网

世界有色金属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