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圆叶毛茛

上海旅游感受去过上海的朋友说一说在上海的

2024-07-22 来源:李子资讯

从讨厌上海的四川人到新上海人的30年

199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无锡某研究所,工资57.5元,研究所食堂伙食费2元/天,还差2.5元。经所领导研究决定,给单身补贴2元/天,月收入维持57.5元。

一次上海出差,住交大(徐家汇)旁边地下室,30元/晚。虹桥路宜山路口(现在的城开大厦)旁边的馆子吃晚饭,因不会说上海话,点便宜的菜,被上海服务员窃窃私语,瞧不起。那种被鄙视的眼神和语气,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发誓再也不去上海。

1999年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离开月收入500多元的无锡研究所,入职上海某美资公司(漕河泾),月收入跳涨十几倍。公司里的上海人和外地人各一半,上海话和普通话共存,偶尔还是会感觉到说上海话的上海人的优越感。

上海老板念及外地员工周五要回家,允许周五下午提早(3-4点)下班,美资公司挺人性化的。就这样每周上海往返无锡两年。

那时七宝的现房(东方花园)2000元/平,都无人问津。

2001年老婆终于同意带4岁多的女儿来上海。在幸福路某老旧小区(现在的华山绿地旁边)租住了3个月。20几平方的破旧不堪且漏风的房子租金3500元/月。上海的冬天,阴冷潮湿以及吹进屋的寒风,让老婆和女儿瑟瑟发抖,再想想即将交的3个月房租10500元,终于下定决心向亲朋好友借钱,东拼西凑,花19万(后退购房税2万多)买下虹桥路宜山路口40平方的老公房。

阴风细雨的一个周末,叫了一辆三轮车把为数不多的锅碗瓢盆和铺笼罩被搬进简陋却温暖的蜗居。三口之家以微波炉当桌,以电磁炉当锅,喝了今生最暖、最香的鸡汤。

2004年女儿渐渐长大了。跟随同事贷款买了闵行区松江区交界处的100平的房(现在属于虹桥枢纽辐射区域),每平不到5000元。一家三口终于在上海住上了新房。

住新房换来的就是上下班远了,出行成本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就越发现在高强度、快节奏的上海,几十年算下来,住得远实在不划算,省了钱,却费了命。

但…没钱,在上海就更要命。

2012年凭上海居住证积分制,我带女儿办理了户籍迁移,成了新上海人。因公司流行普通话和英语,虽然我至今不能完全听懂上海话,但已入乡随俗,理解并习惯了上海的一切。

说上海好,它就是精明,说不好,就是小气。

说黄鱼面好吃,它就是鲜,说难吃,就是腥。

说大拐小拐不习惯,就说左转右转好了。

既然上海是海纳百川,如果你是百川之一,且愿意,就待下来;如果是百川之外,不愿意,也没人勉强。

2021年上海已限购多年了,我们夫妻也是限购对象。

女儿成年了,工作了,到了女儿买房的时候了。把现有房子女儿的名字去掉,虽花费5万,换来的却是女儿中山公园附近的首套房可以省税费20万,瞧,这是精明?还是小气?

在上海的30年,从一贫如洗,到小富即安;从购买蜗居起步,到购新房改善住房条件,再从郊区重返中心,一切皆因为有扎根上海的梦想,有穷则思变的成长,有脚踏实地的付出,有投资理财的实践。

上海既然是魔都,自然有魔力,吸引和撕裂着来来往往的人,住客、租客、游客和过客。

上海外滩和陆家嘴的魔幻,迷离了不少人的双眼,也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上海不是天堂那么美好,也不是地狱那么可怕。都说上海滩是冒险家们乐园,我觉得是睿智且奋斗者的家园。

在上海见识过把陆家嘴5室2厅滨江江景豪宅仅当会客厅的富婆老乡,也目睹过闯红灯被机动车撞翻在地打滚的送水工,更多的还是早出晚归默默无闻的只为能在上海有个窩的打工族。

多年前中山公园附近看房时遇到一个上海女销售不经意的一句话:“5万一平还嫌贵?你以为上海只是上海人的上海?NO!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上海是全世界人民的上海!”

这句话让我真正地理解了上海,女儿中山公园附近的首套房要是5万一平就太好了!

幸福生活指南官网

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官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杂志

中国宽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