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棉被压扁小窍门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在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刘惟希
编辑|t
引言相信大家小学时都在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学到过《黄道婆》的课文吧!这位平民出身的棉纺织家和技术专家对于推广棉制品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升了广大劳苦民众的生活水平。
但不禁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在黄道婆之前,也就是宋朝之前,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呢?
(黄道婆画像)
一、权贵阶层其实抗寒保暖归根到底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制造热源,二是保存热量不散出。我们先看看古人保存热量的方法。
首先就是从改造居住环境入手,古时候达官贵人的宅邸都是使用特殊材料,经过建筑名师和风水先生精心设计过的,保暖性能相比一般百姓的茅草屋和小木屋要好得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类似的茅草屋)
比热容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吧,比热容反映着一种材料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像茅草、木头、油纸这类寻常百姓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比热容就比较低,而像石材、钢铁、红木、朱漆、瓦片这类昂贵的材料,比热容就较高。
(古人取暖)
古代达官贵人居所的用料,我们可以从《阿房宫赋》中管中窥豹: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走五步就有一座楼,走十步就是一座阁,要知道楼阁可不是用茅草和木头就能建起来的。虽然中式建筑中会用几根大横木来打地基,但是中心也是要掏空灌贴水的,一是防虫防腐,二是保暖。
然后外层还要刷上一层大红朱漆,同样也是起防虫防腐保暖的作用,而且还气派美观、彰显地位,如果说其他材料只是从价格上让老百姓望而却步的话,那么大红朱漆就是还从法律上规定了平民不得使用,否则就是僭越。
(涂上朱漆的皇宫建筑)
除了朱漆作为日常的装饰和保暖,到了特别冷的时候,贵族们还会吩咐下人往墙壁上刷花椒泥,花椒泥具有从屋里和养生上的双重保暖效果——刷过花椒泥的墙,不仅室内温度会升高,经常闻花椒芳香的空气,从中医上讲也有活血化瘀,促进代谢循环的作用,从而更加温暖。
运用花椒避寒的记载最出名的就是汉代的“椒房”了,皇后住的房子是用花椒涂遍了的,皇后也是后宫地位最高的了,由此出现了“椒房之宠”这个成语。
(古代椒房复原)
除了建筑本身,他们的建筑内饰也十分有讲究,考虑到了避寒和避暑两种情况,可谓冬暖夏凉。
古代没有电,获取热源总是离不开火。
在冬天时,宅邸内有温暖的挂炉,一般为铜炉,更高级的掐丝珐琅炉也有。炉内烧的炭也不一般,用的是西域进贡的无烟炭,这种炭燃烧时烟少,而且燃烧时间久,热量稳定,不会过于热从而引起火灾。
人体其实也是一个一直被忽略的最强热源,一直在散发热量。
古人有条件的,在冬天讲究食补,会吃花胶鸡、羊肉煲、参鸡汤的饮食,为身体提供大量的热量,同时以中草药入汤,增加身体地御寒气的能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冬天不冷。
(冬日大补参鸡汤,喝下去整个身体都暖暖的)
二、普通百姓普通百姓茅草房确实不保暖,油纸房顶遇到大一点的风也会被吹飞,不然也不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所以老百姓一般在穿和盖的上面想办法。
宋朝以前棉纺织技术没有大规模普及,所以没有棉被,但是不代表没有布被和麻被桑被葛被。
不然为什么老百姓又叫布衣呢?布这东西也就穿在身上粗糙了点,用还是能用的。
(古代布衣复原)
能用,但也不是完全能用。
你看这薄薄的一层,也就春夏能穿一下,入了秋估计就顶不住。
所以聪明的劳动人民就会把布做成各种豁口,往其中填充各种蓬松的物质来保暖。
最保暖的填充物应该是各种兽毛,尤其是熊毛、鹅绒、貂毛,成语“集腋成裘”就是把狐狸腋下那一小撮毛拔了,聚集起来,填充到衣服中,一件这样的裘衣要上百只狐狸,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得起了。
(古人的被子)
而熊呢,捕杀风险又太大,基本上还是只能供给富人,平民少有能穿戴熊皮大衣或者熊绒马褂的。
最后挑来挑去,就只有鹅绒好获取一点了,平常农村人家总还是要养一只大鹅看家护院的。并且现代羽绒服也是鹅绒做得,十分温暖舒适,可谓是“不是貂皮用不起,而是鹅绒更有性价比”了。
(古人的大衣)
但是鹅的生长周期长,所以一般像杀年猪一样杀年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总是“过年才有新衣服穿”。
有些家庭即使鹅绒对他们来说也十分奢侈了,所以他们就只能用鸭绒;猪毛是不适合做衣服的,但是把猪皮做成防风夹克效果还不错。有时人们也会采用楮皮纸做的“纸衣”,来挡风,比猪皮更轻便,而且比猪皮更便宜。
欧洲那边有句谚语就是“不要用猪皮来做皇家的长袍”,每当有领主册封了出身微寒的人,就会被其他领主用这句话嘲笑,这是引申义,愿意可能是猪毛确实不保暖吧。
(猪皮袍子)
那平民睡觉总是要脱衣服的,睡觉靠什么保暖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被子,没有棉花,就把稻草晒干揉碎,填充进被子里面,保温效果也很好。笔者的外公是亲身体验过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贫穷地方仍然以稻草入被。
缺点就是稻草被子弹性没有棉花那么强,多睡几晚上就压扁了,而且极易受潮,从而不保暖,需要经常重新掏出来晒,派蓬松之后再装回被子里,十分繁琐。
所以感谢黄道婆,感谢所有生产力的发展,让我们今天可以舒适方便地过冬。
参考资料:吴鹏.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J].风流一代, 2023.
刘亮.古代也有"取暖器"[J].养生保健指南, 2013, 000(012):P.25-25.
- 2025-05-13养猫天天受伤养猫知识猫爪子受伤了怎么办
- 2025-05-1311岁孩子养流浪狗犯法吗未成年能收养流浪
- 2025-05-13养猫床品推荐上架几小时全部售罄撸猫感床品
- 2025-05-13好吃营养猫粮平价又营养的国产猫粮品牌福派
- 2025-05-1340平方米养多少只狗合适养小狗要舍得花钱
- 2025-05-13新手养什么帅气的狗好养看完这三点你还想养
- 2025-05-13我要养猫配音沙雕猫加上配音是不是更有趣呀
- 2025-05-13鼻窦炎能养掉毛的狗吗吗过敏性鼻炎可以养宠
- 2025-05-13领养猫大连你愿意吗大连导盲犬基地一批导盲
- 2025-05-06付家四少泥工装修红楼梦里有个老姑娘高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