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曲氏藨草

车间维修现场管理动力车间设备操作与维修管

2024-05-11 来源:李子资讯

上午在高铁上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朋友在厂里高升,负责动力设备维修,问我机修、电修、操作的界限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点大,涉及到管理和技术两个成面的东西,作为一个车间的小电工,当然没办法在电话里说清楚,只有把我们维修班长和设备主管给“出卖”了,领导之间的沟通应该是最有效的。

当然,作为在动力、设备、信息几个部门混迹16年的电工,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可能比较片面或者狭隘,肯定不会是高屋建瓴,就借助“维修电工三人行”这个平台瞎扯下吧。

一、A工段制还是B流动班制+维修班?在动力车间,这两种管理模式都经历过,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如果选择B,会带来无穷尽的矛盾和冲突,并且会剪不断,理还乱。

动力车间与其他生产工艺线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那就是1、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不直接参与生产工艺过程,也就是说,只要坐在监控室,盯着集控画面的参数就行,制冷机、空压机、真空泵、锅炉、空调、水处理等设备,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2、一旦故障影响太大,动力设备的输出,直接为生产提供直接相关的电力、蒸汽、压缩空气、负压、温湿度、软化水等,不论是哪类供不上,都会导致生产线停止。

这样分析就能回答一个整体,动力车间的压力在哪里?维修!

工段制的好处是,工段长一人负责设备操作和维修,他会时刻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和维修难点,准确安排保养机台和保养项目,协调外部资源、安排备件计划。甚至会做到预防性维修,确保每种机型都有备用机台。哪个维修工技术好责任心强,哪个维修工总是修不好甚至怠工都是不能容忍的,更不会出现操作失误或者两方配合问题,操作工和修理工都得听工段长的。

再看看B,流动班与修理班并行,先说操作工,8个小时下班走人,只要本班没问题,有风吹草动不管是不是设备故障,直接发微信给班长,班长长按信息转发维修班长,维修班长再转发修理工,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和矛盾。况且,操作班长管不了修理工,逐级保障管不了操作工,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不可调和,互相不信任。跟人没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的、懒惰的、不想担责任的。

二、机修工和电修工应该分开吗?这个朋友问我,怎么界定机修和电修的分界线,一听就是大型国企的书呆子。我经历过最理想的修理班,机电两个人一组,早上上班先到包片设备巡检,发现设备故障两人合伙干,这样对设备了如指掌,查电路时也能找到机械故障,比如电机烧有可能是机械卡死,电动阀故障有可能是有地方漏水。而法兰漏水有可能是压力传感器故障,导致压力失控。查控制电工师傅更专业,拆卸齿轮、皮带、法兰,机修师傅更在行。关系处的和谐,而且排除故障的效率高,哪地方该保养或者调整了,日常巡检时候都已经把故障处理在萌芽之中。

也经历过机修工和电修工分离的维修班,举个简单的例子,水泵不工作,电工去检查发现跳闸了,送电,启动正常。等会又跳了,对机修说怀疑电机太沉,有卡阻的情况,机修去盘动很轻。又回来告诉电工,说怀疑电机有毛病,电工用摇表邀了绝缘,说电机没问题……,最后发现,操作工忘记把出口水阀打开了。反复的无效沟通,极容易造成电修和机修的矛盾,这是非常正常的,机修通常会说电修清闲,电修会认为机修没技术含量。所以说,有条件让机电一体化合并为一个人,没条件把机电修理工捆绑成一个整体,最差劲的管理是设置机修班和电修班,如果纯粹想安排技术好的多发点奖金,可以设置个虚的技术组,有疑难杂症让他们去解决,也对得起他们的技术了。

三、回到朋友的问题,机修电修有没有边界?前面说的维修案例很典型,千万不要试图找维修边界,因为,电工永远会认为故障是机械引起的,机修工永远认为机械比控制可靠的多。

本质上来说,电气只是机械的辅助,机械设备的一种控制手段,比如阀门、电动阀门,归根结底还是阀门,只不过多了电机到阀体的传动机构。

认识个机修工,就坚决认为电动阀坏了应该电工修,殊不知,电动阀的结构和其他设备结构原理没任何拍的,都是控制电路+电机+传动部分+动作部分,大型设备要区分皮带、齿轮、电机、电路的维修,小型的就比较模糊了,大概意思是,这么小的齿轮电工都搞不定?其实真的不应该让这个问题成为问题。按设备个头或者功率大小来区分绝对行不通,会造成更多的矛盾。

如果真的有人愚昧又固执的要分,可以画个示意图,通用于所有电气设备,就是控制电路-传动-防护-运转等部分,明确下责任,当然,这是笨蛋才会用的办法。如果这样,你说电机的地脚螺栓该谁来拆卸呢?

国外医疗中介机构有哪些

海外求医十大中介

美国看病咨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