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网络资讯

小孩冬至生活小常识今日冬至请记得告诉孩子

2024-05-06 来源:李子资讯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我们迎来了

2020年最后一个节气

冬至

关于冬至的知识

您有多少了解呢

今天,就和孩子一起认识一下冬至吧

冬至的来历和天文意义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里的“至”有极致的意思,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都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白昼的时光,在冬至过后不断变长。

冬至的“三候”

古人把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

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

静候温度慢慢回升

生命

坚韧又顽强

二候糜角解

雄麋鹿骨化的老角开始脱落

随之又长出新的犄

褪下昔日风霜

诞出明日希望

三候水泉动

冰封的水面下

泉水仍然流动不息

静谧与灵动

在这里交融

冬至的习俗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在南方地区,则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北方习俗

(源自:《亿童主题学习包》)

北方农村有俗语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南方习俗

而在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冬至与“九九歌”

自冬至开始,我们正式进入“数九寒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以下这个版本流传度最广,赶紧陪孩子念一念吧!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谚语

谚语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而且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冬至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气之一,关于冬至的谚语自然也不少。一起和孩子读一读吧!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冬至养生不可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迎来最寒冷的天气,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在生活起居和饮食上,应早睡晚起,科学搭配饮食。

早睡晚起,注意防病保暖

冬至开始,寒气开始上升,特别要注意防病保暖。在比较寒冷的北方或比较湿冷的南方地区,孩子外出最好有个能保护耳朵的帽子和小围巾,注意耳朵、手脚部位的保暖,防止冻疮的发生。

科学搭配饮食,要注意“三多三少”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在饮食养生方面要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彼此联系、相偎相依。在炎热的酷暑中,我们盼望九秋风露的凉爽,在凌厉的寒冬里,春暖花开又成了我们殷切的期望。

春生冬至,白昼的时光将悄然变长;春生冬至,生灵万物正蓄势待发;让我们家园携手相望,繁花似锦的春天就在不远的前方!

(注:部分文字资料整理自新华社、中国教育报,部分图片来自亿童情商智商课程)

世纪之星官网

中文科技数据库经济管理投稿

大科技投稿

住宅与房地产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