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缺乏生活常识教案章建跃数学教学中
章建跃 新网师
本期编辑:张翠琴
常识1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数学课堂要教“真数学”,“真数学”体现在数学对象的抽象、概念本质的概括、数学性质的发现与证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现实中,概念的理解、知识的生成、体系的建构等被轻视,解题成为重中之重,而且讲解法不讲想法、讲推理不讲道理成为常态,这是违背常识的。与此相关的,教师青睐解题招数而疏于理解数学、研究教材,培训中只讲教法而不讲对内容的理解、教材意图的解读等,都是违背常识的。
常识2
课时适当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数学课时是每周4课时,再加上机动时间可以到5课时,每课时45分钟。但现实中数学课普遍偏多,大多数在6课时以上,有的地方多达12课时,每课时40分钟,这是违背常识的,每课时40分钟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课时太多,导致短时间内教完一章内容,进度太快,学生没有反思回味的机会,剩余的大量课时用于重复刷题,进行“刺激一反应”式训练,在这样的机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机会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少,结果是把学生训练成了“解题家”。
常识3
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和高考命题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教学应该道循课程标准,根据学情、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性设计与实施。以教辅资料替代教材的做法是违背常识的,照搬教辅资料内容更是误人子弟。
常识4
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会输在高考上
理解数学概念、领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和培养数学能力都需要“慢功夫”,教师要懂得“快慢辩证法”,慢教学是产生快学习的必要条件,这是基本常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赶进度已成常态,三年课程两年甚至一年半完成,基础知识教学采用“告诉式”,不顾学生是否能理解,以“讲过了”为满足,从高二下学期的期中(4月中下旬)就开始高考复习备考,这是违背常识的。欲速则不达,赶进度将导致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考分数也就很难提高。
常识5
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要调动的最大资源是学生。再多、再好的教辅资料都是“身外之物”,如果学生的内驱力没有调动,兴趣没有提起来,那么再优质的资源也很难成为学生的学习帮手;反之,如果学生对数学兴趣盎然,好奇心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那么他就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常识6
注重结果的形成过程是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前提
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中,概念的理解和概念体系的建立是核心,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必须经历“情境与问题——共性分析与归纳——抽象本质特征、下定义——关键词辨析——简单应用——联系与综合”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中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
因此,为学生创设概念内涵的抽象概括过程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这是常识。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几分钟“搞定”概念,然后就开始“题型n+解法n”的教学。为了多讲几道题,普遍采用“导学案”,教师用课件呈现题目与解答以节省时间。如此违背常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难以将数学知识内化,也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常识7
滥用教辅资料是教学质量低下的主因之一
现如今的教辅资料为教师想得很周到,不仅画好了“思维导图”,梳理好了各种题型,给出了一题多解的详细解答,而且连课件都给做好了。许多教师就着这样的材料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只字不改地播放课件,概念、定理、题目、解答都在课件上呈现,学生还没有看完就滑到下一张,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缺少消化的时间,问题积累越来越多,积重难返,学习障碍越来越大,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笔者认为,学校要像落实“双减”政策一样,坚决禁止教师滥用教辅资料。
常识8
以考代学必然导致碎片化教学
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目标追求的极端功利化教学,已经将考试推向极致。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有各种形式的“联考”,成为学校的日常风景。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每天安排“午间一测”“晚间一练”。这样的教学是违背常识的,导致学生忙于考试做题、教师疲于阅卷讲评,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被一次次考试频繁打断,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头脑中充斥着碎片化知识点,不仅记忆负担重,而且知识的可用性、灵活性和迁移性等都会很差。
常识9
高考备考要回归课程标准和教材
高考命题改革经过十年探索,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确定了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要求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深度不超过其规定的层次。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教学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平和中有新意,灵活中见潜力,实践中出真知,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果和作业效率。
如此明确的命题要求,就是要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的正道。但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却对此充耳不闻,不仅高考备考完全用教辅资料,而且新课教学也用教辅资料替代教材,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失去基准,教师把不住方向,学生心中茫然。
还有一些常识,如“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学好数学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数学知识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培养思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思维教学需要高质量的问题引导”“解题研究要以优美简洁的解法为追求”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详述了,总之,数学教学需要遵循常识、回归常识,还原数学教育教学的本来面目。这是当务之急。
- 2025-07-03苦夏过后身体虚力荐立秋防病小动作
- 2025-07-03冬季养胃吃什么好呢
- 2025-07-03什么叫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什么区
- 2025-07-03六个助眠小策略让您摆脱噩梦困扰
- 2025-07-03肺热咳嗽吃什么如何通过饮食缓解
- 2025-07-03老年人怎么减少腹胀
- 2025-06-27家装修小户型复式35自制LOFT成就两室
- 2025-06-27家装装修公司价格你真的懂装修吗装修是自己
- 2025-06-27家装修用什么电线好看现在装修还有必要留T
- 2025-06-27家装修完成祝词简短通风过后搬新家全屋真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