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全国经济

魏孝文帝有哪些改革措施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2024-04-01 来源:李子资讯

魏孝文帝有哪些改革措施?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很受人关注但却意义重大而且特别耐人寻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之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一平城一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低迷岁月中,在北魏一朝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各族融合进了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但另一方面北魏统治阶层的残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魏宫廷留下的不解之谜的数量,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可以说,北魏的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或长或短的不解之谜串联起来的。在北魏历史上,魏孝文帝拓拔宏无疑是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的改革的功过在引起了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和文化命运的深层思考。

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北魏皇帝。孝文帝5岁继位,23岁亲政,他的一生与一位女人关系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冯氏以一位被灭国的王室后裔身份进入北魏宫廷,在宫廷内外的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铲除了诸多政敌,包括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

魏孝文帝的性格爱好带有冯太后的诸般烙印,以至有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冯太后同某个汉族近臣的私生子。冯太后不但是一个宫廷斗争的高手,也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进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国。由于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纪年中进行的,历史上常常将之归于孝文帝名下,当然,孝文帝亲政后对这些改革也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出了东亚的吏制地区 儒生的那套学说就很难获得优势

至于最后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情况又与蒙古人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八旗制度的规模和控制力上,强过了大部分时候蒙古大汗对治下部落的掌控。另一方面,就是更加偏僻的地域出生,让满洲人只有通过大量学习和引入儒家文明的习惯法,才能去理解更高层次的文明和组织形式。

所以清军在入关前就已经有了大量的汉官,在数量与重要性方面,已经可以比肩旧的满洲贵族。入关后的清朝皇帝,也都需要接受儒家师傅的帝王教育,将自己包装成儒家文明的保护人。

不同的发家轨迹让满清在一开始就比蒙古人更亲近儒家

但为了防止鲜卑悲剧的出现,清朝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将入关八旗的身份属性做了制度上的固化。这样,尽管很多人后来都可能都不太会说满语,但依然在行政管理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外人想要加入这个群体,大都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或熟读圣贤书来完成。即便是有特殊功绩而被皇帝赏赐抬籍,也无法撼动八旗内部的多元成分。因为他们可能在加入旗人行列后,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面对满洲的旧贵族。还有很多早期投靠的汉军大老粗、蒙古部落的王爷,以及在雅克萨战役后自愿留在东方的哥萨克俘虏。

一直到乾隆皇帝的时代,他都注意到八旗制度已经不足以保持满人的武力优势,很快会有形同虚设的危险。于是,他下令将大量成色不足的八旗人口,又请了旗人的队伍。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还是屁用都没有一个。但从中你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于融合问题是非常谨慎的。

作为一个所有人都有机会加入的集团 儒生在八旗内部无法获得优势

最后,在东亚的各帝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很少被人提及的统治模式。这就是辽国实行的五京制度。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契丹人,在对控制区域的各地方而言,更像是一种共主身份。与契丹人有密切联盟关系的还包括了奚人和渤海人。西部的蒙古人和南方汉人,也在自己的内部享有自治。至于在帝国内的权力大小,则根据入伙时间的长短而定。

辽国的五金制 很好的平衡了各地本土势力

辽国的这种制度,在其被女真人最终灭亡前,一直都有着良好的运作。哪怕是在其基本覆灭后,还有幽州等地的汉人贵族不服北宋统治,选择归附金国。草原上的大量蒙古和突厥部落,也愿意继续跟随耶律大石作战。只是因为辽国不是引人瞩目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其政治成就也鲜有人问津。

辽国的平衡制度 给了他们超乎宋人想象的生命力

所以,孝文帝的强行全盘汉化,实际上是给后来人一个非常醒目的警示。后来的契丹人、蒙古人和满人,无论出生如何,发家轨迹如何,都针对孝文帝的自毁策略做了修正。从这点而言,很多人对于孝文帝的吹捧,完全是脱离了历史实际。只有虚无缥缈的赞扬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