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是个有眼光的君主为何却导致了魏国的
魏惠王是个有眼光的君主,为何却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魏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在位时期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眼见着魏惠王在有生之年就能够称霸了,但是他却在任期间频频犯错,最后错失良机。加速了魏国衰落。
魏国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的强大起因于魏文侯,魏文侯重用人才,任用法家始祖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任用吴起创立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兵强,他团结三晋,西夺秦河西之地,南败楚于上洛,东伐齐入长城,北灭中山国。至魏武侯时,魏国继续发展,虽三晋同盟关系破裂,但魏国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强国,败楚于大梁,取楚国大梁和鲁阳,大梁后来成为魏国都城;败赵于蔺;魏武侯以援助燕国的名义伐齐,在打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之后,魏国取得了对齐的胜利,伐齐至桑丘,东方领土得到极大扩张;吴起在离魏之前更是以五万魏武卒,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使秦近三十年不敢东出,进入了长期的休养期。魏武侯十二年“魏觞诸侯于范台”,俨然一代霸主。
在魏惠王时,魏国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丧失霸主地位。魏国就此进入衰落期。由于这一败,人们认为魏惠王的统治一无是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魏国之败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魏惠王,魏惠王有错误,但不是一无是处。魏惠王曾经使魏国经济发展,疆域扩大,公元前344年的逢泽之会更是率先称王,成为霸主,十二诸侯朝见魏王,包括赵国和秦国。魏国之败在于魏国“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和错误的用人政策。但魏惠王曾经是很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
魏惠王的东进之策,从长远看是正确的。对于魏国来说,如若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土地不能扩大的话,迟早是要被灭掉的。所以正确的战略是先灭掉包围魏国的其中一国。包围魏国的有四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在这四国里,魏惠王选的是赵国。秦国虽弱,但要灭秦,实在太难,因为秦国的西方领土实在太大,老秦人世居于西戎,是融于当地人民之中的。
魏国要灭秦,秦可以一直西撤,魏国到时是鞭长莫及。魏文侯和魏武侯时,也不能灭秦,证明灭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秦国也太穷了,魏国还有点看不上这个穷地方。齐国是老牌的大国,并且齐国领土东面是海,自己也没有退路,这也决定齐国最终不能一统天下,齐国的地理状况从战争的角度看,也不好。
楚国地大无比,要灭楚和话,和灭秦是一样的难度,甚至比秦还要难。只有赵国,当时相对较弱,并且灭赵之后,魏国就不是处于四面包围之中了。赵国腹地有中山,北有匈奴,东北有燕国,赵国当时领土并不大,国家也不强,所以灭赵的代价最小而得到的好处最多,于是魏惠王选择了灭赵。但其他国家也明白魏惠王的意图,所以联合起来打击魏国。于是桂陵之战,魏国虽拔赵都而后来不得不归还给赵国。
所以,魏惠王是想为魏国立下万世之功的一位君主,他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也努力了,只是没有成功。他错是错在了魏国人才的流失,如若孙膑不走,就没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的惨败,魏国就有可能成功灭赵灭韩,进而有可能一统天下。个人的因素对形势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这就像秦国如若没有商鞅,就不可能变法;没有白起这个军事奇才,有可能不能战胜东方六国;秦始皇如若迟死几年,定好了皇位继承人,秦朝有可能不会短命而亡等等。
成王败寇,如若魏惠王成功了,后代对他必然是又一种评价。他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曾经的强大,看到他曾经的丰功伟绩。不要因为他的失败而全部加以否定。
魏惠王先后四次称王,见证了魏国与霸业渐行渐远,最终走向没落。
魏惠王第一次称王,与秦、齐两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与其弟公子缓在争位竞争中胜出,引来赵、韩两国武装干涉,爆发了浊泽之战,魏军大败。因赵、韩意见不合,魏军反败为胜,保住了魏国独立地位。魏惠王上位的过程很惊险,但魏国的霸主地位很稳固。尽管如此,以魏国为主的三国联盟宣告彻底破裂。
没有三国联盟的压制,秦、齐两国蠢蠢欲动。公元前366年,秦军在洛阴大破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河西之地重新划入秦国版图,秦军再接再厉,在石门斩首魏军六万。公元前362年,秦、魏两军在少梁激战,魏军大败,魏将公孙痤被俘。西线的秦国咄咄逼人,东线的齐国同样气势汹汹。田齐桓公高举老牌诸侯国的牌子,扩展自己的朋友圈,也对魏国构成了直接威胁,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发兵霸凌赵国,招致齐国不满,出兵救赵,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面对秦、齐两国对霸权的挑战,魏惠王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通过政治中心的东移,抵消齐国对淮泗地区的影响。二是与赵、韩两国结盟,缓解与秦国关系,以此拓展魏国战略空间。三是发展生产,将逢泽由官办转为民营,使百姓受益,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可以说,魏惠王对内施惠于民,提升国力,对外联合赵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打压齐国。
魏惠王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摆脱了困境,然而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孝公之命出使魏国,其主要目的是忽悠魏惠王尽快称王。商鞅的目的是以此激化魏国与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为秦国的发展争取时间。魏惠王轻信了商鞅的花言巧语。同年,魏惠王建了个“会盟群”。他召集赵、韩、宋、卫、邹、鲁等12国君主,以及秦国公子少华在逢泽会盟。其实诸侯对会盟的目的心知肚明,无非是确立魏国的群主地位,承认魏君称王的事实。逢泽会盟,是魏国霸业的巅峰之作,而齐、楚等大国没有“入群”,降低了会盟的影响力,预示着各国之间暗流涌动。
俗话说:“树大招风。”魏国逐渐恢复元气,是齐国不愿意看到的。公元前341年,魏惠王联合赵国,对韩国大打出手,齐国再次挺身而出,在马陵杀死魏军十万,主帅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马陵之败,是魏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可以说,魏惠王的第一次称王,魏国从霸主宝座跌落,落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魏国元气大伤,国势颓废,与之相反,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实行邹忌变法,国富兵强,声誉日隆,顺利顶替魏国成为新任霸主。魏惠王面对魏国的烂摊子,只能空叹奈何。公元前334年,他前往徐州向齐威王服软。见昔日的霸主放下架子,低三下四地跑来恭维自己,齐威王十分得意。这是一场破落户与外来户之间的对话。会谈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齐魏两国君主互相尊王。“徐州相王”标志着魏国霸权旁落,从此在合纵和连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同时,齐、魏两国君主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周王室沦为吉祥物,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国际局势更加复杂。
“徐州相王”后,秦国迅速从西部地区崛起。公元前328年,秦军再次在魏军面前秀肌肉,一举攻下蒲阳。魏惠王原本指望合纵集团能给予支持,没想到赵国刚一出头,就被秦军揍得鼻青脸肿,其他合纵小伙伴见状,只得保持沉默。魏惠王一怒之下,退出“合纵群”,开始抱秦国的大腿。
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和韩宣王,带着几个小诸侯国的国君,组团来秦国表忠心。为了表达加入连横的决心,魏惠王将张仪勒索的上郡割让给秦国,作为回报,秦国把蒲阳和曲沃还给魏国。同时,秦、魏、韩等君主在咸阳互相尊王,由此宣告连横集团的成立。为了哄秦惠王开心,魏惠王和韩宣王还给秦惠王牵马。算起来这是魏惠王第三次称王了。
公元前323年,张仪与齐、楚两国的使节在啮桑召开会议,商讨进一步蚕食魏国的计划。魏惠王面对加强版连横集团的威胁,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赵、韩、燕、中山等五国君主相互尊王,组成合纵集团,抱团取暖,一致对外,史称“五国相王”。
齐国担心合纵联盟对本国不利,借口中山是蛮夷小国,不能称王,拉拢赵、魏两国,企图破坏联盟,没有得逞。接着,齐国又封锁中山国边境,主动向燕、赵两国割让平邑,煽动两国攻打中山,燕、赵不为所动。同时,楚国也不甘寂寞。公元前323年,楚将昭阳在襄陵大败魏军,一举拿下魏国八个邑。惠王这时感觉宝宝心里苦啊,哀叹道:“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魏惠王以八个邑的代价,换来了第四次称王。
魏国在战国群雄的角逐中,率先崛起,称霸中原。魏惠王面对混沌复杂的局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四处出击,多线作战,导致力量分散,树敌过多。孙子日:“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在对手的不断蚕食下,魏国双拳难敌四手,在中原逐鹿的竞争中,将主动权拱手相让,成为任人鱼肉的附庸。
- 2025-07-03塑身瑜伽怎么做塑身瑜伽要注意什么
- 2025-07-03白领女性营养失衡的养生调理方
- 2025-07-03醋泡黑豆缓解眼睛亚健康
- 2025-07-039种睡觉习惯会让你睡出病来
- 2025-07-03白细胞标准范围是多少白细胞的功能作用
- 2025-07-03有氧减肥运动能快速瘦身的有氧运动
- 2025-07-03百部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百部的功效与作用
- 2025-07-0320岁妙龄少女蜜桃成熟时挺胸做女人
- 2025-06-27家装修是不是越简单越好若再装修这6处越简
- 2025-06-27将宝格丽酒店装修风格搬进家上海宝格丽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