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工程钻机

晚清政府真的软弱无能吗其实态度开始非常强

2024-04-01 来源:李子资讯

晚清政府真的软弱无能吗?其实态度开始非常强硬

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政府软弱无能,但很少有人知道,从道光皇帝到慈禧太后,他们对外敌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常常令一些主战派的大臣们都感到胆战心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就曾发布过4道对外敌宣战的诏书,可是由于吏治的腐败、军备的松弛,以及体制的落后,再强硬的态度也未能支撑起那个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由于林则徐采取了种种禁烟措施,致使英国在中国的重大利益受到了损失,于是开始在上海不断与清政府制造摩擦,战火一触即发。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受到道光皇帝支持的,或者说在禁烟这件事上,道光皇帝实际要比林则徐决心更大。当时,林则徐主张的是禁止,而道光皇帝则主张“除中国大患之源”,也就是说要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

当清军与英国人在上海交上火以后,林则徐建议道光皇帝应该区别对待,并且留有余地,但道光皇帝却立即颁旨,命令与英国停止贸易,对所有英国的船只,全部进行驱逐。

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正式下诏对英宣战:“官民人等,人思敌忾,志切同仇,迅赞肤功,懋膺上赏”。可见,道光皇帝的态度不可谓不强硬。

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如皇帝所愿,最终还是以屈辱结束,并直接导致了1842年8月29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但割让了香港岛,准许五口通商,还赔款2100万银元,开启了中国割地赔款之先河。

虽说道光皇帝在面对外辱时没有丝毫的苟且和妥协,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只有结果,而不需要过程。

所以,从此刻开始,这个身穿补丁裤子,一心励精图治的道光皇帝便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后人的无情唾弃、口诛笔伐。

1900年6月21日,军机大臣荣禄匆匆进宫,向慈禧太后禀报说,各国公使已经联合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也就是说要逼慈禧退位,实际则是找借口逼慈禧首先出兵,赢得战争的主动。

慈禧在听到荣禄的禀报后气急败坏,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这个已逾更年期的女人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这份诏书被称为“对万国宣战诏书”。

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以通敌的罪名,杀掉了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五位反对宣战的大臣,而且都是“斩立决”。

可是,在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的时候,慈禧太后又一改“对万国宣战”的威风,挟持光绪皇帝,一路逃到了西安。

为了与“诸国”和好,慈禧又毫不留情地令主张宣战的庄亲王载勋自尽,追夺了已故大学士刚毅的原官,对山西巡抚毓贤就地正法,还有一大批主张宣战的王公大臣都被斩监后,也就是说要让他们随时为“和谈”牺牲。

惊慌失措的慈禧还用谄媚的语言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然慈禧主动提出来了,那么列强们在之后的谈判中就放心大胆地狮子大开口了,这就是最为丧权辱国、瓜分中国狂潮的《辛丑条约》。

清廷虽然能积极备战,坚决迎战,但每一场战争都被现实狠狠打脸,最后竟变成任人宰割。4次对列强宣战,换来的竟是近50个不平等条约。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一次比一次大的损失,一次比一次痛心的屈辱,许多历史学家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

因为从历史的结果看,我们总是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执政者的身上,但如果我们都认真地阅读一遍晚清历史,就会发现从道光、咸丰、同治到光绪,没有一个皇帝不想励精图治,不想让大清的江山万古长青。

还有那些大臣们,不管是主战的,还是主和的,他们也都是站在朝廷利益的立场出发,没有任何一个有证据证明任何一个朝臣存在通敌叛国的情况,包括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张之洞、李鸿章等一大批名臣良将都来自晚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加速了清廷的灭亡呢?我们要想研究透中国近代史,就需要首先把晚清衰败的原因搞清楚。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