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各种机构如何运行
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各种机构如何运行?
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各种机构如何运行?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官僚就是按照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有森严的等级,下级要服从上级,一切都要按照既有的规章制度来运行,就像我们现代的流水线一样。那么中国的官僚制度如何呢?看上去貌似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是依然有国家机器的流水线,有严格的等级,按照规章制度运行的特点。
不过在学术界目前有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的官僚制度起步早,而且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发达。中国的官僚特点是为君王服务,管理民众。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官僚集团有两面性,一方面面对君主要有奴性,另外一方面面对百姓,要有权威,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我们的官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君王服务的,这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西方君王没有生杀大权,甚至还要被官僚集团所制约,例如被送向断头台的查理一世,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六等等。而中国的官僚集团不过是君主的统治工具,宋朝以后就失去了独立性,应该是君主官僚。
这种丞相权力过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比如西汉的王莽,他先后做过大司空和大司马,相当于丞相的职责,他此时却大权独揽,逐渐篡夺王位,导致西汉灭亡。王莽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杨坚却成功了,他也是在北周做到丞相,最后大权独揽,篡夺王位,建立隋朝。
你看有了前车之鉴,后世的皇帝对丞相的防范是非常严重的,最为典型的就是胡惟庸案了,朱元璋在夺天下的时候就疑心很重,而胡惟庸在当丞相期间,拉帮结派,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的罪名当场处死了他,随后诛杀3万多人,彻底清除了胡惟庸的势力,从那时候开始,便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
看上去废除了丞相,但是如此繁杂的管理事物,皇帝一个人如何管理过来呢?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出现罢了。比如明代实行内阁制,朱棣登基后,一边要对北方进行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还要管理日常事物,他就挑选几名自己信任的高官组成内阁,比如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以后但凡国家大事都要与内阁大臣商量。
如果是朱棣这种能力强的皇帝还好,能够把控内阁,但是如果遇到像明神宗这种年幼的皇帝,或者明熹宗这种喜欢木匠的皇帝,内阁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丞相。
清朝也学习明朝,取消丞相,康熙建立了南书房,雍正设立了军机处。雍正这种利用军机处着中国临时办公机构,有效解决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除了乾隆时期的和珅,军机处的张廷玉、恭亲王奕?、左宗棠等都不构成对君王的威胁。
开篇我们讲到,整个官僚集团就是一套流水线,官员是整个流水线的一个环节,即使缺少集权君主的指令,这套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行。
最为典型的是《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在他当政的48年里,其中有二十多年是不理政的。万历也曾经想有一番作为,但是他发现这些官员的虚伪,尤其首府张居正,作为老师的他满口仁义,最后都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因此当这群大臣再以道德束缚他的时候,他于是就撂挑子不干了。
故事是这样的,万历他一直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群臣要求立朱常洛,因为根据无嫡立长这一原则,不能立朱常洵。于是万历采用消极怠工的形式无声对抗,几十年不上朝,不批奏折,甚至不见大臣。但是整个官僚集团运转正常,该收税的收税,该写奏折的写奏折,虽然这奏折可能石沉大海,这个国家机器依然运行着。
国家机器如何运行的?
万历那么多年不上朝,但是国家机器依然运转,这是怎样一种机器呢?
明朝朝廷的组成最核心的当然是中枢机构,也就是内阁或者丞相组成的,他们决定了皇帝的意见以及决策,能够传递皇帝的旨意。按照机构设置的不同,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六部,它们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KPI,决定官员的俸禄以及任免升迁等,相当于我们的组织部;户部,掌管财政以及户口信息等,相当于我们的财政以及人社部门,地方税收以及户口信息,在古代非常重要,能征多少兵,以及能征收多少税收等,都需要户部来凑集;兵部,这个朝廷的命门,每个皇帝都会牢牢把握。
那么这么一个官僚系统,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其实还是主要依靠郡县,也就是古代最低的行政机构来保证实施,他们一般负责征税,征兵,以及审理案件等。
其实明朝还有个机构,类似于纪检部门,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东厂、西厂,这里说下为什么要用太监呢?其实皇帝身边信得过,而且能用的人很少,你想想像张居正这样的都会欺骗万历,那其他文武百官哪一个能相信呢?因此太监是朝廷不得已的选择。朱元璋对贪腐非常反感,贪污80贯就处以死刑,因此明朝早期官员都比较清廉,相对于前朝自律更高一些。
人才体系
那么这个官僚机器如何实现选拔人才呢?官员的选举有两种形式:察举征辟制与科举,科举大家很清楚,就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察举征辟制是指考察举荐,有地方举荐有才能的人,征辟就是直通车,皇帝对某个人的才能很欣赏就直接录用。
相比于科举,察举征辟制有很多弊端,在东汉的时候,主要一个考核指标是孝廉,大家要么通过厚葬的形式彰显自己的孝敬,另外一个就是作弊,东汉流行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指的就是那些通过作弊而被选拔上的官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取九品中正制,中正是HR,专业发现人才,然后举荐给朝廷,但是往往这些HR,会选一些士族门阀,这样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如果朝廷长期被这些门阀垄断着官僚阶层,很容易形成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科举有效打破了这种权力的垄断,尤其到了宋朝,考场要封锁,防止认出笔记,还要对试卷进行弥封、誊录、糊名等等。到了明清时期,考场纪律执行得更细致、更彻底,一旦发现营私舞弊的行为,从考生到考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丢掉性命。
科举的出现保证了国家的权利不会流向权贵阶层,而健全的官僚体系保证了朝廷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看到,哪怕万历二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运行良好。如果整个朝廷不发生大的变动,这些官僚体系能够自我运行下去,但是面对像辽东战争这种突发情况的时候,这种依靠中央集权下达命令的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 上一篇:麻疹和荨麻疹有区别吗
- 下一篇:燕王刘旦三次造反皇帝为何赦免他
- 2025-07-03初春养生水果如何选甘蔗可补肺益胃
- 2025-07-03警惕导致胃病的坏习惯
- 2025-07-03喉癌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喉癌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 2025-07-03牢记五大原则助你平安度过更年期
- 2025-07-03白领小心石头缠身
- 2025-07-03怎么学游泳学游泳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 2025-07-03测测你身体里究竟有多少毒
- 2025-07-03导致面部红血丝的原因如何摆脱讨厌的红血丝
- 2025-06-27家装修婆婆好物推荐15件装修好物买时遭婆
- 2025-06-27可以把家装修成茶室风格吗什么风格适合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