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台湾杉

那些曾经对唐德宗落井下石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23-12-19 来源:李子资讯

那些曾经对唐德宗落井下石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在朱泚叛乱时,泾州将领田希鉴杀了忠于皇帝的节度使马河清,自己成为节度使之后,为朱泚摇旗呐喊。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泚数遣人诱泾原冯河清,河清不从,又结其将田希鉴,遂害河清以应贼,泚即以代河清,使结吐蕃。

后来,当朱泚败逃至泾州时,田希鉴开始后悔犹豫了,自己该怎么办呢?

现在,就看韩滉接下来会怎么玩了。

唐德宗杀回长安城后,韩滉有上中下三策选择。

上策,皇帝肯定不会原谅自己的,所以站着也是死,为什么要跪着死呢?总而言之,继续串联自己处境相同的人,做着近于绝望的努力,期待奇迹的发生。

中策,向表示皇帝妥协,但是绝不轻易进京。

下策,就是死心塌地的向皇帝表忠心,希望皇帝可以原谅自己,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

上策和中策看起来不错,但其实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它只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

你死心塌地的向皇帝表忠心,皇帝即使不原谅你,也许你留下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交账了;如果你真抱着什么一不做二不休的态度,与皇帝对抗到底,就有可能要交出全家人的脑袋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滉选择了下策,那就是死心塌地的向皇帝表忠心,而且表现非常优秀。

于是韩滉马上不计代价的给中央政府所在地输送粮食一百万斛,看到韩滉这样,江南有嫌疑的军政长官,也开始积极向中央政府所在地输送粮食。因为这是向皇帝表忠心的重要方式。

因言:“关中乏粮,归于卿父,宜速致之。”皋至润州,感悦流涕,即日,自临水滨发米百万斛,听皋留五日即还朝。

既而陈少游闻贡米,亦贡二十万斛。上谓李泌曰:“韩乃能化陈少游贡米矣!”对曰:“岂惟少游,诸道将争入贡矣!”

事实上,他们从前高举大唐旗帜,却依然面临要被皇帝秋后算账的风险,就是因为他们从前给中央政府输送后勤物资时,多少有点不够积极。

而且中央政府所在地,当时也真是非常缺粮,所以看到韩滉这样干,唐德宗自然得表现出积极的互动。

粮食这种问题,在许多时候,那可真是要人命的问题。最简单而言,你手下有十万大军,但是你的粮仓见底了,连着三顿饭,只能给他们喝稀粥,第二天,连稀粥也给他们端不出来,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秩序有可能会突然瓦解的。

大唐皇帝可以一直支撑下去,就是因为巴蜀、江南的军政长官只是首鼠两端的观望。他们在给皇帝输送粮食时,虽然不积极卖力了,但也不敢中断这种工作。

如果他们一块看皇帝笑话,那皇帝当时就玩完了。关东大乱、关中也大乱,巴蜀江南又站在那里看皇帝笑话,不要说别的,就是粮食问题,也能把皇帝折腾得啥也不是。

所以,有一段时间,看着粮仓就要见底,皇帝当时都快哭了。因为,当地驻军都哭着喊着高呼,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吃饭!到了饭点,皇帝如果给他们连碗稀粥都端不上去,这样过上两三天,局势随时有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突然看到江南的粮食运过来,皇帝当时就表现地非常开心。

韩晃的安然过关,等于皇帝告诉大家,过去的事,只要你们没有公开站在叛乱者一边,细节我不会追究,关键是,如果你们现在表现的好,我还会嘉奖你们、重用你们。

于是大家都积极向皇帝表现。这种结果,显然是皇帝非常满意的。

在解决关中、江南的问题时,还需要解决关东的问题。

为了阻止更多的力量站在叛乱者一边,李泌决定单枪匹马,用怀柔的方式解决陕州叛军。

李泌单枪匹马进入陕州后,一再对陕州军区表示,你们现在及时站回来,政府会既往不咎的。

陕州曾参与叛乱的骨干成员,相信了李泌的承诺,毕竟李泌不是普通人,他地位崇高,而且与皇帝关系密切,一言既出,那就是标准的一言九鼎。

但是很不幸,基于中央政府的角度,如果不进行秋后算账,人们以后在造皇帝反时,就会更肆无忌惮。

所以,李泌进入陕州时,皇帝就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希望李泌把这些人都杀掉。

李泌认为自己答应过这些人没事,所以希望皇帝不要追究了。但是皇帝依然命令李泌杀掉这些人。最后,双方互相妥协,李必只把五个人交给皇帝,并且希望皇帝饶恕他们,但是皇帝终于还是把他们全杀了。

泌之辞行也,上籍陕将预于乱者七十五人授泌,使诛之。泌既遣抱晖,日中,宣慰使至。泌奏:“已遣抱晖,馀不足问。”上复遣中使至陕,必使诛之。泌不得已,械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京师,恳请赦之。诏谪戍天德;岁馀,竟杀之。

陕州军区的将领,如果知道的投降的结果,就是这种结果,他们会接受李泌的劝降吗?实在难说的很。

虽然说,投降是死路一条,但是反抗呢?如果一点希望也看不到,人恐怕还是没有勇气去反抗的。

更主要的是,皇帝虽然进行了秋后算账,但是总的来说,也就杀了五六个骨干成员。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叛乱的骨干成员想玩命反抗,能有多少人会追随他们呢?

在关键时,你选择站回皇帝一边,单从利益上考虑,对还是不对呢?这个谁也不知道!事实上,这才是人生选择的微妙之处,同样的选择,结果是不同的。

这就好像,坐在赌桌前押大还是押小?一切就看你的感觉了。

总的来说,每次大规模的站队决出胜负后,总需要进行一番大清洗的。

因为没有类似的清洗,人们在关键时候,难免会不知道应该如何做的。事实上,皇权的神圣性,就是建立在类似的反复站队、清洗之上。因为在关键时候,你可以选择不忠于皇帝,但是你必须得考虑好后果。

当皇帝丧失这种能力后,你奢望臣子忠于他,多少有点痴心妄想了。

当皇帝丧失这种能力后,就算人们愿意把皇帝高高捧在头上,皇帝也只能当傀儡了。因为此时,人们愿意忠于皇帝,通常只是为了维持虚君高高在上,下面多头并存的格局,并不是真把皇帝回事。

一个皇帝是不是货真价值实的皇帝,主要就是看他有没有强迫大家站队的能力(或潜力),有没有强大报复别人不忠的能力(或潜力)。

如果皇帝有这种能力或潜力,皇帝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面对这种皇帝,谁也会习惯性的表示忠诚,因为你敢拒绝这样做,后果常常会很严重的。

如果皇帝没有这种能力或潜力,那皇帝再高高在上,他也只是一个傀儡。换而言之,现在决定大家命运的,是下面大佬之间的博弈,与皇帝的喜怒哀乐并没有多大关系。

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并不是傀儡,就是因为皇帝不管有时会多狼狈,但是皇帝始终拥有强迫大家站队、报复别人不忠的能力或潜力。

大武汉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期刊

家庭生活指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