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清洗系统

陆逊立下很多功劳孙权为什么却要逼死他

2023-12-19 来源:李子资讯

陆逊立下很多功劳,孙权为什么却要逼死他?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陆逊 原因分析

孙权和陆逊:陆逊(183—245),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人物,对三国的局势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界对陆逊的研究并不充分,多是从陆逊为将、为相的角度出发,分析陆逊的军事、政治、法律才能,少数的几篇文章研究了陆逊与江东政局的关系,其中田余庆先生的两篇文章《孙吴建国的道路》和《暨艳案及相关问题》,对陆逊与孙权的关系有简单但非常重要的论述,王永平先生的《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证》对陆逊与孙权关系有较详细的论述,朱子彦先生的《论陆逊》比较详细的论述了陆逊的功绩。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从陆逊与孙权的关系入手,揭示陆逊在陆氏宗族内部地位的变化,陆逊与孙权关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思考孙权在稳定政局上所做的努力,陆逊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孙权政局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丰富陆逊的形象。

江东陆氏,“世江东大族”在江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期,处于家族族长地位的应该是陆逊的从祖陆康。陆康时任庐江太守,很有政绩,陆逊因为少孤,得到了陆康的照顾,所以陆逊“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这时的陆氏仍然是强盛的。不过,在东汉末期的军事斗争中,陆康与袁术结怨,袁术派遣孙坚的长子孙策攻打陆康,城破,陆康不久也病逝了。陆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本来兴旺的陆氏,因此战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此时的陆逊,在战前已被陆康派潜回了家乡吴郡,“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并且,“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庐江之战发生于公元194年,陆逊此时也不过十余岁,而能够得以为陆康纲纪门户,可见陆逊的才能是很出众的,亦可以说明回到吴郡的陆康这一支的成员中人才不多。

为此,孙权为了令陆逊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权建设,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联姻。孙策死后,史料中可见留下三女一男,一女嫁给了顾氏,一女嫁给了朱氏,还有一女嫁的就是陆逊。江东顾陆朱张四大族,占了三个,很明显,这是孙权加强与大族关系的政治手段。体现在陆逊身上尤其突出。孙策死时为二十六岁,儿女肯定不大,陆逊只与孙策相差八岁,是与孙策同辈的人物,而陆逊却娶了孙策的女儿,年龄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其中的联姻政治的意味非常强烈。

笔者认为这一婚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自然是孙策的女儿长大成人,到了结婚的年龄;其次,陆逊以前的妻子或者去世,或者无子。《三国志》记载,陆逊“长子延早夭,次子抗袭爵”。陆抗是孙策的外孙,陆延则无记载,可能是也是孙策的外孙,即使不是,由于“早夭”,亦可算是陆逊无子的。只有当陆逊的妻子去世或者无子的条件成立时,陆逊与孙策女的婚事才能是名正言顺,不被诟病。而从孙权与陆逊行事谨慎上看,当时情形大概是这样的。

孙策女婿的身份,使陆逊能够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孙氏政权的建设中,至此,无论陆逊怎样的积极,都不过分。这是孙权想要看到的,也是陆逊想要看到的。

孙权把陆绩出为郁林太守,其实并不像出虞翻那样狠,并且,孙权给予了陆绩一定的补偿,“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这自然是孙权安抚陆氏宗族的需要,可知陆氏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陆绩既然被贬在外,陆逊则正当地成为陆氏宗族的领袖,孙权的目的达成了。陆绩出郁林的日期不得而知,但是郁林所在的交州,至建安十五年(210年)才归于孙权统治,“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所以孙权出陆绩当在建安十五年之后。陆逊娶孙策女的具体时间亦不可得知,但在《三国志》的史料安排上,把这件事排在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陆逊讨伐费栈之前,可推测陆逊娶孙策女在建安二十一年前,这与陆绩出为郁林太守的时间有着先后性,二者必然有相互的联系。笔者推测,很可能是孙权此时有意加强与江东大族的合作,又看好了陆逊这一人才,为了抬高陆逊在宗族中的地位,孙权将陆绩出为外郡,陆逊成为都内陆氏宗族的领袖。不过这时陆逊要想积极参与孙氏政权建设,依然缺乏道德上的支持。于是孙权采取了联姻政策,以孙策女许配陆逊,让陆逊以孙氏女婿的身份,参与到孙权的政权建设中,这样孙权与陆逊的联合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推论,孙权将陆绩贬出外郡,其实是场阴谋,否则孙权不会将直道了十余年的陆氏宗族领袖陆绩轻易地贬出去,这是为陆逊的发展扫平道路,陆逊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在都内的陆氏宗族的代表。而孙氏与陆逊的联姻,更是能够加深孙陆两方面的联合的程度,这对孙陆两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由此亦可知,孙权也是非常想加深与陆氏的合作的。从中可见,虽然此时的江东大族并未得到孙权的重用,但是孙权已经很重视与江东大族的联合了。

陆逊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陆氏宗族的发展,为了孙氏江东政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和孙权合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君臣相和的局面,为江东稳定的政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惜,陆逊与孙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引发了孙权的猜忌,导致了君臣关系最后的不谐,最后自己忧愤而死,是非常可惜的。

青年文学家杂志官网

中国储运期刊

中华传奇杂志社

中华志愿者期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