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是如何出现的
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是如何出现的呢?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至三国时代,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六朝时沿用此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到了隋代,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下诏各州每年推荐三人(制诸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复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武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允许平民携带证件自由报考,但仍然留有一定的察举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叫作“行卷”。社会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向知贡举的官员公开推荐应试举子,称为“公荐”,而被荐的举子能轻松及第。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弥封)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宋代进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废除行卷公荐之法,建立弥封誊录制度,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体制。宋朝的科举制度公平性大幅提升,许多大臣的子孙也未考上科举,仅能担任中低阶官员,因此当时还产生“富贵不过三代”的俗语。
- 上一篇:清朝陵墓发现三具女尸尸体不腐之谜
- 下一篇:刘邦能在楚汉争霸中获胜离不开韩信的贡献刘
- 2025-07-03冬季养生必备五大秘方敲胆经除寒气
- 2025-07-03刮痧后头晕恶心怎么办刮痧后的注意事项都有
- 2025-07-03白术的功效与应用有哪些
- 2025-07-03学蛙泳换气的技巧是哪些游泳的注意事项是哪
- 2025-07-03春季勿忘养生大事养肝护目
- 2025-07-03冬季改善女性体寒注意保暖心情愉悦
- 2025-07-03常吃洋快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 2025-07-03餐桌上具有杀菌作用的蔬菜
- 2025-07-03必看女性清肠排毒八大绝招
- 2025-07-03简单四式瑜伽轻松瘦小腹瘦肚子的睡前瑜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