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复印纸

安史叛军能够轻松占据长安为何始终不敢再次

2023-11-24 来源:李子资讯

安史叛军能够轻松占据长安,为何始终不敢再次发动战争?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安禄山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下旬,安史叛军占据长安。

此时的安禄山看上去威风凛凛,实际上他已经站在了战略的十字路口上,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按照既定方针来,安禄山自然应该大举调动军事主力深入西北,并把大燕都城迁到长安。

然后呢?自然是御驾亲征,想办法与大唐西北军区决战,随后再分兵深入西南,争取活捉唐玄宗。

这样做就一个目的:以最快速度把大唐打崩盘,然后再回过头来,以“大唐覆灭者”的身份参与第二轮角逐,消灭全天下大大小小的反对派。

这招是不是看起来有些眼熟?没错,当初李渊争夺天下的时候,就是这样玩的。

尽管李渊最终夺取了天下,但我们必须得说:李渊杀入长安之后,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逐渐平定西北,因为当时的西北还有两大实力派,分别是陇右的薛举和凉州的李轨。

讨薛举,战浅水原,八总管军皆没,唯弘基一军战力,矢尽,为贼拘。帝以临难不屈,优护其家。

秦王大破薛仁杲于浅水原,降之,陇右平。乙巳,凉王李轨僭称天子于凉州。

摆在安禄山面前的,是大唐实力最强的西北军区,这是常年和吐蕃回纥交战的边军,几乎全是精锐。

更重要的是:李渊当初面对的薛举和李轨都只是西北反对派而已,他们无法从西南和江南获得支持;可安禄山面对的大唐西北军区,不但精锐程度比薛举和李轨的军队更高,还可以从西南和江南获得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禄山就算拥有李渊的本事和实力,他也别想在短时间内拿下西北。

李渊之所以敢把军政中心转移到长安,也是因为当时的关东和江南并没有十分强大的反对派,所以李渊不担心腹背受敌。

安禄山不行,他始终是在以一个反贼的名义,以一隅之地抗衡一个国家,如果他长期陷在西北,别说西南和江南会如何反应,关东那地方恐怕也会立刻脱离安禄山的掌控。

想当初,安禄山刚离开关东,关东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光复,更出现了颜真卿兄弟这样的铁骨硬汉。

鉴于这种客观情况,所以安禄山在夺取长安之后,不得不停止西进的步伐,只是派军队镇守长安,自己立刻返回洛阳坐镇中枢,否则他真怕局面出现反复。

与此同时,安禄山命史思明全力镇压关东,就是希望能尽快消化这个地区,将来就算造反失败,至少也能当个割据一方的霸主。

以上,就是安史叛军轻松占据长安却始终不敢再次发动战争,只能缩在城里任由唐军反攻的主要原因。

安禄山的这种战略显然失之于保守,但是我们复盘重看,也不能说这种选择有什么明显错误。因为这种选择,为安禄山一系后来割据河北一百多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单就这一点来看,哪怕是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我们也得说安禄山选择了最优解。

事实上,安禄山在起兵初期制定战略时就有类似的思考:顺利的话就夺取天下,不顺利的话也可以割据河北。就算再退一步,如果割据河北也无法实现,那至少也要折腾大唐帝国十几二十年,也算不枉此生。

可我们必须得说:安禄山的这种做法,使得安史叛军的战略先手已经完全丧失。

在安史叛军夺取长安半年之后,大唐帝国在西线、南线都构建起了稳定的战线,叛军再想迅速取得明显突破,多少有些不现实。

总的来说,战争进行到此时,安史叛军的战略进攻期已彻底过去了,他们现在只能一步一个血脚印的向前挪动,即使在某个地方费尽血本可以向前挪动一小步,在其它地方有可能也会无奈地退回一大步。

关键点在于双方的整体资源相差太过悬殊,所以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安史叛军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高二美国留学中介

考伯克利的条件

美国读研雅思要求

怎么申请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