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口红怎么做出来的揭秘历朝口红变
古代女子的口红怎么做出来的?揭秘历朝口红变化
猪年春晚上,在镁光灯的照耀下,荧光橘的口红将节目主持人李思思衬托的肤白貌美,一经亮相竟引得亿万网友齐呼:“求口红色号”!
据人民网调查显示,截止2月5日16时,网络上关于“李思思荧光口红的话题”,已有4.4亿阅读量。
几千年来在在对美的追求上,女性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不分地域、年龄、种族和时空。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先秦时期
世界上第一只口红在乌尔地区被发现。这一带是当前已知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位于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境内。
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口红了。而中国使用口红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楚国才子宋玉的名篇《神女赋》有这样的描述:“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这里的“丹”即指朱砂,是唇部化妆品的主要原料。
朱砂本是固体矿石,当然不能直接和细嫩的口唇接触,于是一种类似唇膏的发明便横空出世:将朱砂研磨成粉,拌入动物油脂,再将其凝固成膏状,如此既能滋润口唇,又可增添颜色。
这类产品在以色事君的后宫里当然不乏大批粉丝,因此在皇权的支持下,这种技术非但没有失传,反而历经升级侯后研发出了带有香味的口红。
北魏年间的《齐民要术》中,就明确记载了这种口红的制作工艺:
将丁香、藿香投入到微温的酒中,借酒力吸收香料之味。待浸透后用棉布过滤掉香料保留温酒,再将牛油放入,慢火熬制,趁热掺入朱砂细粉,并以青油增其亮度,搅拌均匀后再自然冷却,如此即成。
三,唐代中期
央视版《水浒传》有这样一个镜头:神情落寞的潘金莲独坐窗前,将一张红纸放在唇间一抿,双唇马上变得红润起来。这版电视剧制作精良,而且此处镜头的确写实。
自唐代后,这种简易的口红真的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这种口红又称:“薄片胭脂”。和装在容器里的口红不同的是,它的制作和材料都显得粗劣:用棉纸浸染红蓝花汁,待其风干后即可。
虽然携带方便,但使用时要先用唾液将其溶化,才能给唇部上色,这样的场面总觉得有些不雅观。
因为价格低廉,“薄片胭脂”便注定只会出现在底层妇女的闺阁里,那些豪门的女眷们只会用装在盒里的高档口红。
到了唐代中后期,上流社会还流行起了管状口红。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里写了这么一段情节:
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化妆品,其中就有管状口红。莺莺在给张生的回信中说:“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
隋唐时期的5寸,相当于今天的15厘米,再加上从京城购买的,这份礼物应该价值不菲。最终张生成功抱得美人归,武大郎却只能饮恨而终,或许就在于口红的档次出现了问题。
四,宋明时期
自宋代到明清,女性的唇妆逐渐回到以娇小为主流的审美,往往下唇只在中间点染一颗小樱桃状的口红,以寓意樱桃小口一点点,来衬映自身的娇柔。
古代口红除了常见的红色,唐朝还流行过一阵异域风,即将嘴唇涂抹成黑色,当时这种黑色的口红被称作:“乌膏”。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对此保守的诗人白居易就非常不满,称其“非华风”,类似于现代人口中的“杀马特”。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怪异的口红,和当时大唐与世界各国之间频繁的往来是密不可分的。
大唐以包容四海的胸怀,向世界展示着自己雍容华贵的气度。
一千多年后,在全世界观众最多的节目上,不经意间,主持人的口红色号,却成为了亿万人瞩目的焦点,由此可见,时代已然前行,观众的视角也呈现出了多样化。
值得感慨的是,在这春秋轮回中,泱泱华夏再度容光焕发,恰如那盛唐时唇间的风情,暮然回首间,就已惊艳了整个世界。
- 上一篇:大明最惨皇族竟被煮成了肉汤
- 下一篇:慈禧死前留下三句遗言被世人唾骂百年
- 2025-05-13揭秘那些养猫谣言禁止废话关于养猫的六大离
- 2025-05-13附近领养猫达州四川达州福利院四川达州福利
- 2025-05-13养一条胆小懦弱的狗可以吗碰到胆小敏感的狗
- 2025-05-13养猫投毒事件案例女子毒死小区5只流浪猫家
- 2025-05-13宜春哪有领养猫宜春夫妻身亡留下8孩多人想
- 2025-05-06广州百家居装修一线城市最大规模以旧换新来
- 2025-05-06贵阳百本木家装修效果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
- 2025-05-06儿女双全的幸福家装修儿女双全的家怎么设计
- 2025-05-06被朋友家装修惊艳了去朋友家新装修的房子串
- 2025-05-062家美甲店店面装修美甲店装修风格有哪些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