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分解箱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法什么是疝气

2023-10-08 来源:李子资讯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法 什么是疝气

一、疝气的中医解释

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疝气一证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医宗金鉴·卷五十四·疝证门》认为“诸疝厥阴任脉病……胎症多因禀赋病”。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失健运,中气虚弱,气虚下陷,提举无力所致。《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论“疝”时谈到:“或小儿亦有此病,俗曰疝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也指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医学入门·疝气》指出:“气疝上连肾腧,下及阴囊,得于嚎哭忿怒之郁而胀,或劳役坐马,致核肿胀。”得出本病的发生与气机不畅及劳累有关。王冰在《素问·大奇论》注中曰:“疝者寒气凝聚之所为也。”《诸病源候论》说:“疝者痛也。”《类经》曰:“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也就是说疝气因先天不足、本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或卧湿地寒邪凝滞而成;或因寒邪湿热郁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流入厥阴,阴阳失和,气滞不行,经脉阻塞牵引睾丸少腹绞痛。

二、疝气的中医内治法

补中益气理气止痛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疝气,治疗组服用基本方:黄芪、升麻各5g,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台乌、鸡内金各3g,每日1剂,水煎2次,分多次频服。15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防止肿胀物掉下突出。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9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治疝必先治气”之要诀,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黄芪12g,红参4g,白术6g,炙甘草、升麻、当归、柴胡、黄芩各3g,白芍、枳实各5g,益智仁、金樱子、芡实各8g,口服治疗小儿气虚血虚型斜疝,药中病机,获得满足效果。

中药治疗疝气温中提升疏通气机

用中药温中提升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直疝100例,治疗组方药为:沉香、乌药、小茴香、肉桂各6g,吴茱萸3g,川楝子6g,荔枝核9g,升麻3g,橘核9g,水煎,1日4次口服,疗程5月。

以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自拟消疝汤加减治疗6月~3岁疝气15例,偏气疝者加木香、香附;偏寒疝患儿阴囊湿疹、四肢不温者加干姜、肉桂;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

用自拟黄芪升麻汤治疗2~12岁疝气37例,方药组成:红参5~10g、黄芪10~40g、升麻5~20g、台乌5~20g、川楝子5~10g、猪小肠20~50g,疗效满足。

中药治疗疝气行气通络利湿化痰

将白芥子用于1~11岁疝气中水疝的治疗,确有奇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白芥子8~12g,10d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加白芥子后疗效提高,疗程缩短。基本方药行气通络、利湿散结,辅以白芥子辛温散寒,去皮里膜外之痰,收到显著疗效。

三、疝气的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

中药治疗疝气行气活血散寒祛湿

采用民间方外敷香附蜀椒散加减炒热外敷,治疗5月~11岁单纯性疝气32例,总有效率达84.4%。香附蜀椒散组成:香附、蜀椒各等分,新麸皮500g,大青盐粒3粒,陈醋适量,将上药拌湿炒黄,用消毒纱布包裹,选用患儿命门、天枢、关元、气海、腹股沟等穴或阿是穴处,温热外敷。每日晨5时、午12时、晚5时各1次,1周为1个疗程,2~4个疗程即可。若盘肠气痛甚者加大茴香、肉桂;气疝少腹疼痛加剧者加橘核、延胡索;狐疝脐突膨胀痛者加升麻、荔枝核。

中药治疗疝气温经散寒升阳举陷

根据“天台乌药散”之意,减高良姜、槟榔,加吴茱萸、延胡索、橘核、升麻、柴胡、枳壳组方,共研细末,为1次量,装入6cm×8cm长方形布袋中,置于神阙穴处,外用绷带绕腹数周固定,3d换1次。

采用丁香粉、肉桂粉各2g,生姜3g,四季葱白5根,食盐5g,布包外敷脐部,天天换药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脐疝效果明显。

用枳壳、乌梅、川楝子、石榴皮、小茴香、肉桂、吴茱萸各9g,制膏外用。

四、疝气的中医食疗方

1.茴香粥。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先煎小茴香,去渣取汁,然后入粳米煮为稀粥。每日分2次服,3~5日为一疗程。此方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功效。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以及鞘膜积液、阴囊橡皮肿等症。

2.荔枝粥。荔枝核30克,粳米50克。先煎荔枝核,取汁,入粳米煮粥,任意食用。有温中、理气、止痛功效,可用于寒疝气痛、小腹冷痛等症。

3.茴香无花果饮。无花果2个,小茴香9克,同水煎服,每日2次。可用于疝气,有温中散寒功效。

4.纸煨麻雀。生雀3只,茴香9克,胡椒3克,缩砂仁、肉桂各6克,酒适量。将生麻雀去毛及内脏,将其它各药装入其肚内,再用湿纸裹上,煨熟即成。空腹以酒送下。可用于治疗睾丸偏坠冷痛、疝气,有温补肝肾及散寒功效。

5.橘核茴香粉。橘核、小茴香、黄酒各适量。将橘核、小茴香炒后研成细末,二者等分混匀即可。每日服1次,每次4~5克,睡前用黄酒调服。有温补肝肾、散寒作用,可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

6.楝脂二香脬。猪脬1个,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各等份,酒适量。将猪脬洗净,入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填满,放食盐适量,煮熟。食肉;其药焙干为末,每次2克,用酒冲服。有补肝肾、散寒作用,用于疝气坠痛。

7.茴香香乳煎。大、小茴香各9克,香乳少许,同水煎。每日1次,饮服后取汗。有温阳散寒之功,适用于小肠疝气坠痛。

居舍官网

电脑校园官网

今日财富官网

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官网